“今年玉米的价格比往年高,玉米刚下来的时候,新粮每斤的价格是0.95元至0.98元,去年同期大概在0.85元/斤左右吧,最高价格才0.92元/斤。一直到现在价格又涨了,到了1.05元/斤左右。而这还是湿粮的价格,烘干后的价格更高,大概在1.25元至1.30元/斤。”在黑龙江省种植玉米的老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事实上,今年玉米价格整体震荡偏强,国内现货玉米价格上涨“节节高”。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11月28日发布的全国主要粮食品种收购价格周报显示,截至11月16日的全国玉米价格为2846元/吨,相比10月19日的2768元/吨已上涨78元,且其中四川地区的价格已达到3144元/吨。“作为玉米的主产区,东北地区的产量较之往年出现一定的产量下滑,同时基层惜售现象明显,从饲料企业和深加工企业的库存来看,下游企业的库存已经降至年内低点,存在补库刚需,进而带动玉米消费需求的提升,加之最近东北地区迎来了大幅降温,雨雪天气对物流流通带来了阻滞影响,再者当前进口玉米在局部疫情及种植成本的增加影响下,进口玉米成本提高进一步对国内价格走势造成影响。”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而对于玉米价格的未来走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岁末年初我国玉米价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价格因素,还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不会继续走高,因为其上涨因素并不太多。”玉米价格节节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6344万吨,同比增加683万吨,收购进度明显快于去年同期。分品种看,中晚籼稻、粳稻、玉米、大豆分别收购1879万吨、1436万吨、2906万吨、123万吨,同比分别增加120万吨、150万吨、382万吨、31万吨。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认为,目前,全国玉米收获接近尾声,北方大部分产区在玉米收获期间天气晴好,上市量明显增加,市场供应压力有所加大,但由于生猪养殖利润提高,玉米饲用消费增加,工业消费保持平稳,市场运行将以稳为主。事实上,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全国主要粮食品种收购价格周报显示,截至11月16日的全国玉米价格为2846元/吨,相比10月19日的2768元/吨已上涨78元,且其中四川地区的价格已达到3144元/吨。据了解,2022年玉米种植面积为6.03亿亩,较2021年下降0.79%。在种植面积下降的同时,由于国内玉米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及镰刀湾地区,占到了全国玉米产量的65%左右,而东北和华北今年降雨明显偏多,内涝严重,导致部分地区玉米生长受阻,同时东北地区晚播现象普遍;而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区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产量的14%左右,高温、干旱、连阴天气均不利于玉米后期生长。袁帅表示,玉米价格的核心驱动因素仍然是供需矛盾之间的转换。市场永远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走向,近期玉米价格走强,供需需求决定市场产品价格走势,市场需求量是最为主要的主导因素。“在供给方面,国内玉米产量的下降,且进口受到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玉米经过了‘去库存’后,现有库存仅是常规库存,对玉米价格不具有支撑作用。而需求方面,猪肉及生猪仍然是主要的肉类消费,肉类消费引致玉米消费增加的影响,进入年底需求上升,玉米是饲料的主要原料,对其价格会有影响。当前,加工的影响不是玉米价格影响主要因素,但是年底的冰雪天气会影响运输会带动成本提高引致价格的提高。”洪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玉米饲用性价比回升受到玉米价格上涨、玉米减量替代行动等因素影响,此前的玉米饲用消费量有所下降。但随着小麦和玉米价差减少,以及糙米、进口玉米替代价格优势减弱扽因素变化,2022年的玉米饲用消费量有所恢复。据卓创资讯统计,2021年玉米在配合饲料中的添加占比平均为30.64%,饲用玉米月度消费量均在743.12万吨,2022年至今玉米添加占比上升至34.33%,同比上涨3.69个百分点,饲用玉米月度消费量恢复至836.14万吨,同比涨幅12.52%,玉米的饲用需求恢复性增多。为此,卓创资讯认为,四季度面临终端饲料生产旺季,饲料需求有增加预期,而替代品优势出现削弱,或使得玉米饲用性价比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洪涛指出,玉米价格的走高会提高饲料成本,从而影响饲料价格,但是,从长期来看,我国玉米常规库存,加上我国粮食“十九连丰”,其他粮食品种会形成相应的替代作用,从而间接地影响到玉米价格。对于接下来玉米价格走势,袁帅认为,马上进入12月份,加之赶上今年春节较早以及疫情不稳定性因素的多重作用下,终端消费企业存在补库刚需,因此玉米价格重心仍将保持在相对高位上运行“需要加大进口力度并及时抛售国储玉米,以政策化解市场压仓惜售问题来平抑行情,并合理扩大未来播种面积和引导市场预期,以避免接下来玉米价格走势的过度爬高风险。”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今年玉米的价格比往年高,玉米刚下来的时候,新粮每斤的价格是0.95元至0.98元,去年同期大概在0.85元/斤左右吧,最高价格才0.92元/斤。一直到现在价格又涨了,到了1.05元/斤左右。而这还是湿粮的价格,烘干后的价格更高,大概在1.25元至1.30元/斤。”在黑龙江省种植玉米的老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事实上,今年玉米价格整体震荡偏强,国内现货玉米价格上涨“节节高”。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11月28日发布的全国主要粮食品种收购价格周报显示,截至11月16日的全国玉米价格为2846元/吨,相比10月19日的2768元/吨已上涨78元,且其中四川地区的价格已达到3144元/吨。
“作为玉米的主产区,东北地区的产量较之往年出现一定的产量下滑,同时基层惜售现象明显,从饲料企业和深加工企业的库存来看,下游企业的库存已经降至年内低点,存在补库刚需,进而带动玉米消费需求的提升,加之最近东北地区迎来了大幅降温,雨雪天气对物流流通带来了阻滞影响,再者当前进口玉米在局部疫情及种植成本的增加影响下,进口玉米成本提高进一步对国内价格走势造成影响。”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对于玉米价格的未来走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岁末年初我国玉米价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价格因素,还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不会继续走高,因为其上涨因素并不太多。”
玉米价格节节高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6344万吨,同比增加683万吨,收购进度明显快于去年同期。分品种看,中晚籼稻、粳稻、玉米、大豆分别收购1879万吨、1436万吨、2906万吨、123万吨,同比分别增加120万吨、150万吨、382万吨、31万吨。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认为,目前,全国玉米收获接近尾声,北方大部分产区在玉米收获期间天气晴好,上市量明显增加,市场供应压力有所加大,但由于生猪养殖利润提高,玉米饲用消费增加,工业消费保持平稳,市场运行将以稳为主。
事实上,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全国主要粮食品种收购价格周报显示,截至11月16日的全国玉米价格为2846元/吨,相比10月19日的2768元/吨已上涨78元,且其中四川地区的价格已达到3144元/吨。
据了解,2022年玉米种植面积为6.03亿亩,较2021年下降0.79%。在种植面积下降的同时,由于国内玉米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及镰刀湾地区,占到了全国玉米产量的65%左右,而东北和华北今年降雨明显偏多,内涝严重,导致部分地区玉米生长受阻,同时东北地区晚播现象普遍;而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区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产量的14%左右,高温、干旱、连阴天气均不利于玉米后期生长。
袁帅表示,玉米价格的核心驱动因素仍然是供需矛盾之间的转换。市场永远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走向,近期玉米价格走强,供需需求决定市场产品价格走势,市场需求量是最为主要的主导因素。
“在供给方面,国内玉米产量的下降,且进口受到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玉米经过了‘去库存’后,现有库存仅是常规库存,对玉米价格不具有支撑作用。而需求方面,猪肉及生猪仍然是主要的肉类消费,肉类消费引致玉米消费增加的影响,进入年底需求上升,玉米是饲料的主要原料,对其价格会有影响。当前,加工的影响不是玉米价格影响主要因素,但是年底的冰雪天气会影响运输会带动成本提高引致价格的提高。”洪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玉米饲用性价比回升
受到玉米价格上涨、玉米减量替代行动等因素影响,此前的玉米饲用消费量有所下降。但随着小麦和玉米价差减少,以及糙米、进口玉米替代价格优势减弱扽因素变化,2022年的玉米饲用消费量有所恢复。
据卓创资讯统计,2021年玉米在配合饲料中的添加占比平均为30.64%,饲用玉米月度消费量均在743.12万吨,2022年至今玉米添加占比上升至34.33%,同比上涨3.69个百分点,饲用玉米月度消费量恢复至836.14万吨,同比涨幅12.52%,玉米的饲用需求恢复性增多。
为此,卓创资讯认为,四季度面临终端饲料生产旺季,饲料需求有增加预期,而替代品优势出现削弱,或使得玉米饲用性价比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洪涛指出,玉米价格的走高会提高饲料成本,从而影响饲料价格,但是,从长期来看,我国玉米常规库存,加上我国粮食“十九连丰”,其他粮食品种会形成相应的替代作用,从而间接地影响到玉米价格。
对于接下来玉米价格走势,袁帅认为,马上进入12月份,加之赶上今年春节较早以及疫情不稳定性因素的多重作用下,终端消费企业存在补库刚需,因此玉米价格重心仍将保持在相对高位上运行
“需要加大进口力度并及时抛售国储玉米,以政策化解市场压仓惜售问题来平抑行情,并合理扩大未来播种面积和引导市场预期,以避免接下来玉米价格走势的过度爬高风险。”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玉米价格节节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6344万吨,同比增加683万吨,收购进度明显快于去年同期。分品种看,中晚籼稻、粳稻、玉米、大豆分别收购1879万吨、1436万吨、2906万吨、123万吨,同比分别增加120万吨、150万吨、382万吨、31万吨。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认为,目前,全国玉米收获接近尾声,北方大部分产区在玉米收获期间天气晴好,上市量明显增加,市场供应压力有所加大,但由于生猪养殖利润提高,玉米饲用消费增加,工业消费保持平稳,市场运行将以稳为主。事实上,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全国主要粮食品种收购价格周报显示,截至11月16日的全国玉米价格为2846元/吨,相比10月19日的2768元/吨已上涨78元,且其中四川地区的价格已达到3144元/吨。
玉米价格节节高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6344万吨,同比增加683万吨,收购进度明显快于去年同期。分品种看,中晚籼稻、粳稻、玉米、大豆分别收购1879万吨、1436万吨、2906万吨、123万吨,同比分别增加120万吨、150万吨、382万吨、31万吨。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认为,目前,全国玉米收获接近尾声,北方大部分产区在玉米收获期间天气晴好,上市量明显增加,市场供应压力有所加大,但由于生猪养殖利润提高,玉米饲用消费增加,工业消费保持平稳,市场运行将以稳为主。
事实上,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全国主要粮食品种收购价格周报显示,截至11月16日的全国玉米价格为2846元/吨,相比10月19日的2768元/吨已上涨78元,且其中四川地区的价格已达到3144元/吨。
秋粮主要包括中晚籼稻、粳稻、玉米和大豆等品种,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3/4。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秋粮生产的第一大粮食品种。河南滑县是知名产粮大县,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保持在300万亩以上。据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统计,滑县秋粮种植面积130.2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27.8万亩。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信息显示,秋粮旺季收购已全面展开。目前,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5049万吨,同比增加691万吨。
秋粮主要包括中晚籼稻、粳稻、玉米和大豆等品种,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3/4。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秋粮生产的第一大粮食品种。河南滑县是知名产粮大县,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保持在300万亩以上。据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统计,滑县秋粮种植面积130.2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27.8万亩。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信息显示,秋粮旺季收购已全面展开。目前,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5049万吨,同比增加691万吨。
油脂油料 1、11月13日消息:印度尼西亚贸易部发布声明称,9家印尼公司在周五(11月11日)签署合同,向13个中国买家出售250万吨棕榈油产品,价值26亿美元。这易是佐科·维多多总统7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后续行动。印尼政府最初表示中国承诺额外进口100万吨印尼毛棕榈油。目前还不清楚该交易将在多长时间内执行。印尼贸易部表示,2021年印尼向中国出口了660万吨棕榈油产品。2、国家统计局11月14日消息: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2年11月上旬与10月下旬相比,稻米(粳稻米)价格3778.0元/吨,较上期上涨4.6元/吨,涨0.1%。小麦(国标三等)价格3218.5元吨,较上期上涨28.2元/吨,涨0.9%。玉米(黄玉米二等)价格2765.9元/吨,较上期上涨8.9元/吨,涨0.3%。棉花(皮棉,白棉三级)价格14715.7元/吨,较上期下跌370.7元/吨,跌2.5%。生猪(外三元)价格25.6元/千克,较上期下跌1.4元/千克,跌5.2%。大豆(黄豆)价格5832.8元/吨,较上期上涨53.9元/吨,涨0.9%。豆粕(粗蛋白含量≥43%)价格5561.0元/吨,较上期上涨135.7元/吨,涨2.5%。花生(油料花生米)价格9969.0元/吨,较上期上涨183.3元/吨,涨1.9%。仅供参考
油脂油料
1、11月13日消息:印度尼西亚贸易部发布声明称,9家印尼公司在周五(11月11日)签署合同,向13个中国买家出售250万吨棕榈油产品,价值26亿美元。这易是佐科·维多多总统7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后续行动。印尼政府最初表示中国承诺额外进口100万吨印尼毛棕榈油。目前还不清楚该交易将在多长时间内执行。印尼贸易部表示,2021年印尼向中国出口了660万吨棕榈油产品。
2、国家统计局11月14日消息: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2年11月上旬与10月下旬相比,稻米(粳稻米)价格3778.0元/吨,较上期上涨4.6元/吨,涨0.1%。小麦(国标三等)价格3218.5元吨,较上期上涨28.2元/吨,涨0.9%。玉米(黄玉米二等)价格2765.9元/吨,较上期上涨8.9元/吨,涨0.3%。棉花(皮棉,白棉三级)价格14715.7元/吨,较上期下跌370.7元/吨,跌2.5%。生猪(外三元)价格25.6元/千克,较上期下跌1.4元/千克,跌5.2%。大豆(黄豆)价格5832.8元/吨,较上期上涨53.9元/吨,涨0.9%。豆粕(粗蛋白含量≥43%)价格5561.0元/吨,较上期上涨135.7元/吨,涨2.5%。花生(油料花生米)价格9969.0元/吨,较上期上涨183.3元/吨,涨1.9%。仅供参考
强化储备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作为秋粮收购的主要渠道,中储粮在充分发挥“一卡通”收购系统、“惠三农”综合服务平台作用的同时,强化储备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按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统一部署,今年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1.29元/斤和1.31元/斤,同比均上调0.01元/斤。当前,中储粮集团公司已启动中央储备轮换收购,并联合有关单位已准备2200个收储库点5700多万吨仓容。在收购过程中,中储粮潢川直属库及其委托库点主动对接农民需要,创新优化服务方式,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收购库点信息和粮食收购政策,让国家惠农政策进农村、进农户。 为增强粮食储备能力,更好发挥储备在保供应、稳预期和畅循环中的关键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1年以来,中储粮结合中央储备规模布局调整,持续加大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投资建设,形成“江、河、海”联运 “公、铁、水”联动的物流格局,年铁路发运量1620万吨,港口中转量4000万吨,进一步增强了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买卖方向。
强化储备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作为秋粮收购的主要渠道,中储粮在充分发挥“一卡通”收购系统、“惠三农”综合服务平台作用的同时,强化储备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按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统一部署,今年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1.29元/斤和1.31元/斤,同比均上调0.01元/斤。当前,中储粮集团公司已启动中央储备轮换收购,并联合有关单位已准备2200个收储库点5700多万吨仓容。在收购过程中,中储粮潢川直属库及其委托库点主动对接农民需要,创新优化服务方式,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收购库点信息和粮食收购政策,让国家惠农政策进农村、进农户。
为增强粮食储备能力,更好发挥储备在保供应、稳预期和畅循环中的关键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1年以来,中储粮结合中央储备规模布局调整,持续加大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投资建设,形成“江、河、海”联运 “公、铁、水”联动的物流格局,年铁路发运量1620万吨,港口中转量4000万吨,进一步增强了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买卖方向。
前面五篇涉及的都是能源化工类期货,共12个品种,一直这么写下去也可以,未免有些疲惫,从这篇开始,化工板块先到这里吧;正值这阳春三月春耕季节,芳菲十里,草长莺飞,不如顺时介绍下农产品期货。我国农产品期货品种丰富,其中有郑商所的棉花、棉纱、小麦、早稻、晚稻、粳稻、菜籽、菜油、菜粕、苹果、红枣、白糖,大商所的豆粕、豆油、豆一、豆二、棕榈、玉米、淀粉、粳米、鸡蛋,上期所的天然橡胶、20号胶,大概有23个品种。由于棕榈油、菜油、豆油这三个品种相关性很强,互为替代品,而且农产品大家都熟悉,这次就一次把这三个品种放在一起学习了,这篇先说最近几个月比较火爆的棕榈油,再介绍豆油和菜油,接着介绍下最强势的棕榈油基本面的情况,最后结合基本面谈谈如何交易棕榈油。
一、棕榈油基础
1、什么是棕榈油?
棕榈油来自于棕榈果,是从棕榈果中榨取出来的,如下图,可以对棕树、棕榈果及棕榈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棕榈油略带甜味,具有让人愉悦的紫罗兰香味,常温下呈半固态。棕榈油既既有食用的用途,又有工业用途 。作为工业上用途最广泛的植物油,棕榈油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其它植物油不可替代的作用。
2、棕榈油的生产消费和进出口
棕榈油原产非洲,引入亚洲后广泛种植,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全球最一、第二的棕榈油生产国,两个国家的总产量占全球总量的80%以上,其中印度尼西亚产量占56%,两国出口之和占全球总产量的90%;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棕榈油是经济的重要成分之一。
而进口方面,印度、中国、欧盟是全球棕榈油进口量最大的三个国家;我国棕榈油以进口为主,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我国棕榈油的主要进口国,大概占98%以上。
消费方面,印尼、印度、欧盟、中国、马拉西亚、巴基斯坦等国是主要的棕榈油消费国,占到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
3、棕榈油的产业链及上下游
相比前面介绍的化工能源等品种来说,棕榈油相对简单,除了食用外,在食品工业及化学工业也有一定的应用,具体可以参见下表。
表格来源:大商所凯发app官网
二、豆油基础
1、什么是豆油?
这个不多介绍,家家户户都有,实在不行就去厨房看看。
2、豆油的生产消费及进出口
棕榈油、豆油、菜油和葵花油被成为四大食用油,如下图,全世界来说棕榈油消费量居首位,豆油排名第二。豆油消费的明显特征是,主要生产大国阿根廷消费量一直较低;主要的消费大国是美国、中国、巴西和欧盟。我国豆油总消费量85%以上用于食用,豆油是我国第一大植物油品种。
大豆生产方面,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为四大豆油生产国,美国的豆油产量占全球总量的35%,四国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0%
豆油生产方面,中国、美国、巴西、阿根廷、欧盟占了全球80%以上
进出口方面,阿根廷出口量增长较快,被称为世界第一大豆油出口国,占全球出口的40%,巴西和美国出口量也比较大,分别占15%和10%;进口方面,最近印度进口量增加很快,占世界总进口量的30%。
3、豆油的产业链上下游
豆油作为大豆加工的下游产品,大豆供应量直接决定着豆油的供应量,大豆的来源有两部分,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而豆油当期产量是一个变量,它受至于大豆供应量、大豆压榨收益、生产成本等因素;下游主要用于食用油。
4、豆油价格的影响因素
(1)农业政策
(2)进出口贸易政策,特别是最近一两年的贸易战
(3)食品政策,比如转基因豆油
(4)大豆价格
(5)豆粕价格
(6)天气
三、菜油基础
1、什么是菜油?
这个不多说,大家都知道。
2、菜油的生产消费和进出口
菜油主要用于食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菜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加拿大是出口菜籽油的首要国家,占全球总出口量的70%
3、菜油的产业链
这个比较简单,上游油菜籽,下游食品、调味品和烹饪,其中烹饪占80%左右
图片来源:生意社
4、菜油价格的影响因素?
(1)农业政策
(2)进出口贸易政策,特别是最近一两年的贸易战
(3)食品政策
(4)菜籽价格
(5)菜粕价格
(6)天气
四、说说棕榈油的基本面情况?
1、一直以来印度的精炼棕榈油大部分进口自马来西亚,毛棕榈油则来自印度尼西亚。2020年1月8日,印度外贸局局长宣布限制精炼棕榈油进口,并由政府颁发进口许可证,这相当于最大棕榈油进口国对马来西亚颁布了禁令。如下图,印度从马来西亚进口棕油量的图,可以看出在2019年12月时候,印度从马来西亚进口量已经下落到比较低的水平,新的一年的数据显示这个影响在日益扩大;而从下面第二个图表中可以看出印度棕榈油进口量常年位置在一定的水平,这说明印度从其它国家特别是印尼增加了进口;长期来说需求是不变的,短期来看避免不了一石激起千层浪。
印度从马来西亚进口棕油量 (数据来源:天下粮仓)
印度棕榈油总进口量(数据来源:天下粮仓)
2、疫情全球范围内蔓延,这严重影响棕榈油的需求,不管国内还是国外,棕榈油的消费减少。
3、棕油在我国国内库存继续升高
国内棕榈油库存量(数据来源:天下粮仓)
五、如何交易棕榈油?
看下面的两幅图,其实可以很容易对比出来哪个更强势,从强势的程度上来说棕榈油大于豆油,豆油大于菜油;而我们交易的原则,追逐强趋势。实际上棕榈油期货在2010年后一直处于下跌状态,2016年又开始新一轮下跌,直到2019年7月,才开始一波比较强势的上涨。好景不长,到今年1月8日,印马冲突开始,棕油又开始下跌直到现在。
棕榈油-豆油对比图(数据来源:文化赢顺)
棕榈油-菜油对比图(数据来源:文化赢顺)
从位置上来看,长期棕榈油处于二分之一位置,由于上下波动比较大,大概50%,往上往下都有可观的盈利空间,如下图为2015年到前天的行情,如果从短期来看,做多跟做空并不十分明确,下方有支撑;由于基本面判断偏空,棕榈这次上涨后回调概率高,不会有像样的反弹的。在操作上,逢低做多,逢高做空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抓的利润不应过大;而如果要做中长线,也应该是小级别介入,如下图棕榈油小时图,可以比较果断的做空,然后价格开始下跌,有一定利润后顺延到更高级别,这是合适的方法;考虑到位置原因,这里没法重仓,可以轻仓或者用加仓的方法来处理。此篇完。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前面五篇涉及的都是能源化工类期货,共12个品种,一直这么写下去也可以,未免有些疲惫,从这篇开始,化工板块先到这里吧;正值这阳春三月春耕季节,芳菲十里,草长莺飞,不如顺时介绍下农产品期货。我国农产品期货品种丰富,其中有郑商所的棉花、棉纱、小麦、早稻、晚稻、粳稻、菜籽、菜油、菜粕、苹果、红枣、白糖,大商所的豆粕、豆油、豆一、豆二、棕榈、玉米、淀粉、粳米、鸡蛋,上期所的天然橡胶、20号胶,大概有23个品种。由于棕榈油、菜油、豆油这三个品种相关性很强,互为替代品,而且农产品大家都熟悉,这次就一次把这三个品种放在一起学习了,这篇先说最近几个月比较火爆的棕榈油,再介绍豆油和菜油,接着介绍下最强势的棕榈油基本面的情况,最后结合基本面谈谈如何交易棕榈油。
一、棕榈油基础
1、什么是棕榈油?
棕榈油来自于棕榈果,是从棕榈果中榨取出来的,如下图,可以对棕树、棕榈果及棕榈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棕榈油略带甜味,具有让人愉悦的紫罗兰香味,常温下呈半固态。棕榈油既既有食用的用途,又有工业用途 。作为工业上用途最广泛的植物油,棕榈油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其它植物油不可替代的作用。
2、棕榈油的生产消费和进出口
棕榈油原产非洲,引入亚洲后广泛种植,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全球最一、第二的棕榈油生产国,两个国家的总产量占全球总量的80%以上,其中印度尼西亚产量占56%,两国出口之和占全球总产量的90%;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棕榈油是经济的重要成分之一。
而进口方面,印度、中国、欧盟是全球棕榈油进口量最大的三个国家;我国棕榈油以进口为主,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我国棕榈油的主要进口国,大概占98%以上。
消费方面,印尼、印度、欧盟、中国、马拉西亚、巴基斯坦等国是主要的棕榈油消费国,占到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
3、棕榈油的产业链及上下游
相比前面介绍的化工能源等品种来说,棕榈油相对简单,除了食用外,在食品工业及化学工业也有一定的应用,具体可以参见下表。
表格来源:大商所凯发app官网
二、豆油基础
1、什么是豆油?
这个不多介绍,家家户户都有,实在不行就去厨房看看。
2、豆油的生产消费及进出口
棕榈油、豆油、菜油和葵花油被成为四大食用油,如下图,全世界来说棕榈油消费量居首位,豆油排名第二。豆油消费的明显特征是,主要生产大国阿根廷消费量一直较低;主要的消费大国是美国、中国、巴西和欧盟。我国豆油总消费量85%以上用于食用,豆油是我国第一大植物油品种。
大豆生产方面,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为四大豆油生产国,美国的豆油产量占全球总量的35%,四国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0%
豆油生产方面,中国、美国、巴西、阿根廷、欧盟占了全球80%以上
进出口方面,阿根廷出口量增长较快,被称为世界第一大豆油出口国,占全球出口的40%,巴西和美国出口量也比较大,分别占15%和10%;进口方面,最近印度进口量增加很快,占世界总进口量的30%。
3、豆油的产业链上下游
豆油作为大豆加工的下游产品,大豆供应量直接决定着豆油的供应量,大豆的来源有两部分,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而豆油当期产量是一个变量,它受至于大豆供应量、大豆压榨收益、生产成本等因素;下游主要用于食用油。
4、豆油价格的影响因素
(1)农业政策
(2)进出口贸易政策,特别是最近一两年的贸易战
(3)食品政策,比如转基因豆油
(4)大豆价格
(5)豆粕价格
(6)天气
三、菜油基础
1、什么是菜油?
这个不多说,大家都知道。
2、菜油的生产消费和进出口
菜油主要用于食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菜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加拿大是出口菜籽油的首要国家,占全球总出口量的70%
3、菜油的产业链
这个比较简单,上游油菜籽,下游食品、调味品和烹饪,其中烹饪占80%左右
图片来源:生意社
4、菜油价格的影响因素?
(1)农业政策
(2)进出口贸易政策,特别是最近一两年的贸易战
(3)食品政策
(4)菜籽价格
(5)菜粕价格
(6)天气
四、说说棕榈油的基本面情况?
1、一直以来印度的精炼棕榈油大部分进口自马来西亚,毛棕榈油则来自印度尼西亚。2020年1月8日,印度外贸局局长宣布限制精炼棕榈油进口,并由政府颁发进口许可证,这相当于最大棕榈油进口国对马来西亚颁布了禁令。如下图,印度从马来西亚进口棕油量的图,可以看出在2019年12月时候,印度从马来西亚进口量已经下落到比较低的水平,新的一年的数据显示这个影响在日益扩大;而从下面第二个图表中可以看出印度棕榈油进口量常年位置在一定的水平,这说明印度从其它国家特别是印尼增加了进口;长期来说需求是不变的,短期来看避免不了一石激起千层浪。
印度从马来西亚进口棕油量 (数据来源:天下粮仓)
印度棕榈油总进口量(数据来源:天下粮仓)
2、疫情全球范围内蔓延,这严重影响棕榈油的需求,不管国内还是国外,棕榈油的消费减少。
3、棕油在我国国内库存继续升高
国内棕榈油库存量(数据来源:天下粮仓)
五、如何交易棕榈油?
看下面的两幅图,其实可以很容易对比出来哪个更强势,从强势的程度上来说棕榈油大于豆油,豆油大于菜油;而我们交易的原则,追逐强趋势。实际上棕榈油期货在2010年后一直处于下跌状态,2016年又开始新一轮下跌,直到2019年7月,才开始一波比较强势的上涨。好景不长,到今年1月8日,印马冲突开始,棕油又开始下跌直到现在。
棕榈油-豆油对比图(数据来源:文化赢顺)
棕榈油-菜油对比图(数据来源:文化赢顺)
从位置上来看,长期棕榈油处于二分之一位置,由于上下波动比较大,大概50%,往上往下都有可观的盈利空间,如下图为2015年到前天的行情,如果从短期来看,做多跟做空并不十分明确,下方有支撑;由于基本面判断偏空,棕榈这次上涨后回调概率高,不会有像样的反弹的。在操作上,逢低做多,逢高做空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抓的利润不应过大;而如果要做中长线,也应该是小级别介入,如下图棕榈油小时图,可以比较果断的做空,然后价格开始下跌,有一定利润后顺延到更高级别,这是合适的方法;考虑到位置原因,这里没法重仓,可以轻仓或者用加仓的方法来处理。此篇完。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今年江苏、安徽两省已率先启动2022年秋粮最低收购价收购。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1.29元/斤和1.31元/斤,同比均上调0.01元/斤。中储粮联合有关单位已准备2200多个收储库点、5700多万吨仓容。大环境一片绿的情况下,粳米受最低收购价影响微微上涨,3375一吨的粳米往下做空,空间有限风险很大。
今年江苏、安徽两省已率先启动2022年秋粮最低收购价收购。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1.29元/斤和1.31元/斤,同比均上调0.01元/斤。中储粮联合有关单位已准备2200多个收储库点、5700多万吨仓容。
大环境一片绿的情况下,粳米受最低收购价影响微微上涨,3375一吨的粳米往下做空,空间有限风险很大。
农产品1、国内商品期货夜盘收盘多数下跌。农产品多数上涨,豆粕涨1.16%,菜粕涨1%。2、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农产品期货主力合约普遍收跌,大豆期货跌0.88%,报1383.5美分/蒲式尔;玉米期货跌1.00%,报690.75美分/蒲式尔;小麦期货跌3.47%,报861.25美分/蒲式尔。3、洲际交易所(ice)农产品期货主力合约多数收跌,咖啡期货跌2.40%,报197.3美分/磅;棉花期货跌2.03%,报83.07美分/磅;原糖期货涨0.05%,报18.82美分/磅;可可期货跌0.59%,报2371美元/吨。4、国家统计局发布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2.8%,低于wind统计的市场机构平均预期值。从分项数据看,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上涨是支撑cpi上行的主要力量。同日,业内专家明确指出,近期猪价上涨的重要原因是部分养殖户为博弈后市行情,出现非理性的过度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等行为,减少了市场供应量,但后期猪价并不具备持续上涨基础,因此呼吁养殖户应顺势出栏育肥猪,及时“落袋为安”,规避价格波动风险。5、2022年秋粮最低收购价收购启动。目前,江苏、安徽两省已率先启动2022年秋粮最低收购价收购。今年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1.29元/斤和1.31元/斤,同比均上调0.01元/斤。6、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组织部分业内专家,对近期生猪市场供需和价格形势进行分析研判。专家提示,目前生猪价格已经处于过度上涨区间,价格波动风险明显上升,建议养殖户顺势出栏育肥猪,及时“落袋为安”,规避价格波动风险。7、7艘载有10.1万吨农产品货船10月15日离开乌克兰南部港口,驶往亚洲和欧洲国家。自黑海粮食倡议实施以来,已有341艘货船驶离乌南部港口,乌克兰已出口750万吨农产品。
农产品
1、国内商品期货夜盘收盘多数下跌。农产品多数上涨,豆粕涨1.16%,菜粕涨1%。
2、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农产品期货主力合约普遍收跌,大豆期货跌0.88%,报1383.5美分/蒲式尔;玉米期货跌1.00%,报690.75美分/蒲式尔;小麦期货跌3.47%,报861.25美分/蒲式尔。
3、洲际交易所(ice)农产品期货主力合约多数收跌,咖啡期货跌2.40%,报197.3美分/磅;棉花期货跌2.03%,报83.07美分/磅;原糖期货涨0.05%,报18.82美分/磅;可可期货跌0.59%,报2371美元/吨。
4、国家统计局发布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2.8%,低于wind统计的市场机构平均预期值。从分项数据看,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上涨是支撑cpi上行的主要力量。同日,业内专家明确指出,近期猪价上涨的重要原因是部分养殖户为博弈后市行情,出现非理性的过度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等行为,减少了市场供应量,但后期猪价并不具备持续上涨基础,因此呼吁养殖户应顺势出栏育肥猪,及时“落袋为安”,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5、2022年秋粮最低收购价收购启动。目前,江苏、安徽两省已率先启动2022年秋粮最低收购价收购。今年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1.29元/斤和1.31元/斤,同比均上调0.01元/斤。
6、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组织部分业内专家,对近期生猪市场供需和价格形势进行分析研判。专家提示,目前生猪价格已经处于过度上涨区间,价格波动风险明显上升,建议养殖户顺势出栏育肥猪,及时“落袋为安”,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7、7艘载有10.1万吨农产品货船10月15日离开乌克兰南部港口,驶往亚洲和欧洲国家。自黑海粮食倡议实施以来,已有341艘货船驶离乌南部港口,乌克兰已出口750万吨农产品。
期货交易高杠杆伴随的是高风险,并且是双向交易,如果做某些品种占资金较高的,容易出现重仓的情况,一旦市场出现不确定波动,会出现爆仓风险,所以对于新手来讲参与内盘交易在选择品种上还是要认真考量。 个人建议: 1、波动大,占用保证金高的不做。(一万之下的品种保证金也有高低之分)这类的主要是像焦煤、白银、铁矿、锌等大品种,虽然保证金没超过1万,但是都在1万附近,并且这些品种平时波动也大,做一手基本上算是重仓了,稍微一波动风险就会很大。所以不建议一万保证金,特别是新手操作这些品种。 2、基本不波动,流动性小的不做。这类主要是像强麦、粳稻、小麦、粳米、纤维板等,虽然占用保证金不大,但是日内流动性太小,总持仓也小,一天基本不波动。 因为期货是撮合交易,这些没流动的品种不好成交,就算能成交,一天没波动也没赚钱的空单,也不好出场。所以这些品种别做。
期货交易高杠杆伴随的是高风险,并且是双向交易,如果做某些品种占资金较高的,容易出现重仓的情况,一旦市场出现不确定波动,会出现爆仓风险,所以对于新手来讲参与内盘交易在选择品种上还是要认真考量。
个人建议:
1、波动大,占用保证金高的不做。(一万之下的品种保证金也有高低之分)这类的主要是像焦煤、白银、铁矿、锌等大品种,虽然保证金没超过1万,但是都在1万附近,并且这些品种平时波动也大,做一手基本上算是重仓了,稍微一波动风险就会很大。所以不建议一万保证金,特别是新手操作这些品种。
2、基本不波动,流动性小的不做。这类主要是像强麦、粳稻、小麦、粳米、纤维板等,虽然占用保证金不大,但是日内流动性太小,总持仓也小,一天基本不波动。
因为期货是撮合交易,这些没流动的品种不好成交,就算能成交,一天没波动也没赚钱的空单,也不好出场。所以这些品种别做。
国家统计局10月9日消息: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2年9月下旬与9月中旬相比,22种产品价格上涨,23种下降,5种持平。 稻米(粳稻米)价格3752.0元/吨,较上期下跌0.0元/吨,跌0.0%。 小麦(国标三等)价格3083.7元吨,较上期上涨1.9元/吨,涨0.1%。 玉米(黄玉米二等)价格2726.8元/吨,较上期上涨0.7元/吨,涨0.0%。 棉花(皮棉,白棉三级)价格15409.1元/吨,较上期下跌33.3元/吨,跌0.2%。 生猪(外三元)价格24.2元/千克,较上期上涨0.5元/千克,涨2.1%。 大豆(黄豆)价格5823.8元/吨,较上期下跌6.8元/吨,跌0.1%。 豆粕(粗蛋白含量≥43%)价格5210.3元/吨,较上期上涨299.9元/吨,涨6.1%。 花生(油料花生米)价格9326.2元/吨,较上期上涨459.5元/吨,涨5.2%。
国家统计局10月9日消息: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2年9月下旬与9月中旬相比,22种产品价格上涨,23种下降,5种持平。
稻米(粳稻米)价格3752.0元/吨,较上期下跌0.0元/吨,跌0.0%。
小麦(国标三等)价格3083.7元吨,较上期上涨1.9元/吨,涨0.1%。
玉米(黄玉米二等)价格2726.8元/吨,较上期上涨0.7元/吨,涨0.0%。
棉花(皮棉,白棉三级)价格15409.1元/吨,较上期下跌33.3元/吨,跌0.2%。
生猪(外三元)价格24.2元/千克,较上期上涨0.5元/千克,涨2.1%。
大豆(黄豆)价格5823.8元/吨,较上期下跌6.8元/吨,跌0.1%。
豆粕(粗蛋白含量≥43%)价格5210.3元/吨,较上期上涨299.9元/吨,涨6.1%。
花生(油料花生米)价格9326.2元/吨,较上期上涨459.5元/吨,涨5.2%。
国庆期间,东北产区天气晴好,便于新作水稻的收割和晾晒工作。今年东北产区水稻质量较其他籼稻产区来讲要好很多 ,出米率较去年相比也相对较好,圆粒与长粒水稻出米率均有所提高。作为产粮大省,农户当然期盼能卖上高价。对于后市,建议关注以下三点;2022年粳稻托市启动的时间:按照今年的种植结构来看,2022年黑龙江启动的托市的概率较大,2021年启动的时间为11月5日。2022年粳稻托市启动的价格:2022年2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粮食和储备局部门发布通知,经国务院批准,2022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4元、129元和131元。2022年粳稻托市启动的库容:2022年国家临储稻谷拍卖成交量少,但定向稻谷成交量近3000万吨,多集中于东北产区,因此粳稻启动托市,不担心仓容问题。
国庆期间,东北产区天气晴好,便于新作水稻的收割和晾晒工作。今年东北产区水稻质量较其他籼稻产区来讲要好很多 ,出米率较去年相比也相对较好,圆粒与长粒水稻出米率均有所提高。作为产粮大省,农户当然期盼能卖上高价。对于后市,建议关注以下三点;
2022年粳稻托市启动的时间:按照今年的种植结构来看,2022年黑龙江启动的托市的概率较大,2021年启动的时间为11月5日。
2022年粳稻托市启动的价格:2022年2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粮食和储备局部门发布通知,经国务院批准,2022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4元、129元和131元。
2022年粳稻托市启动的库容:2022年国家临储稻谷拍卖成交量少,但定向稻谷成交量近3000万吨,多集中于东北产区,因此粳稻启动托市,不担心仓容问题。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测产专家组,对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选育的粳稻新品种(系)“中科发早粳1号”进行测产验收。在200亩示范田中,专家组各选取了一块机插秧田和抛秧田,实测产量分别为机插秧田平均亩产613.73公斤,抛秧田平均亩产530.31公斤。 此前,我国双季早稻品种均为籼稻。早籼稻一般在3月中下旬播种,7月中下旬收割。早籼稻品种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品种,大部分用作储备粮或工业用粮。 同早籼稻相比,生长在高纬度地区的粳稻品种具有抗逆性强、株型优、米质优、食味佳等优点,但一般要到10月才能收割。我国育种人员尝试了几十年,一直未能培育出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早粳稻新品种。 此次通过测产验收的早粳稻新品种,填补了这一空白。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家洋介绍,其团队以优异稻米品质基因为主线,结合高产及理想株型基因等,运用“分子精准设计育种”理念和技术,选择最佳亲本通过杂交选择,最终培育成具有优质、高产、抗寒和抗穗发芽等特性的双季早粳稻新品种。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测产专家组,对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选育的粳稻新品种(系)“中科发早粳1号”进行测产验收。在200亩示范田中,专家组各选取了一块机插秧田和抛秧田,实测产量分别为机插秧田平均亩产613.73公斤,抛秧田平均亩产530.31公斤。
此前,我国双季早稻品种均为籼稻。早籼稻一般在3月中下旬播种,7月中下旬收割。早籼稻品种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品种,大部分用作储备粮或工业用粮。
同早籼稻相比,生长在高纬度地区的粳稻品种具有抗逆性强、株型优、米质优、食味佳等优点,但一般要到10月才能收割。我国育种人员尝试了几十年,一直未能培育出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早粳稻新品种。
此次通过测产验收的早粳稻新品种,填补了这一空白。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家洋介绍,其团队以优异稻米品质基因为主线,结合高产及理想株型基因等,运用“分子精准设计育种”理念和技术,选择最佳亲本通过杂交选择,最终培育成具有优质、高产、抗寒和抗穗发芽等特性的双季早粳稻新品种。
秋粮主要包括中晚籼稻、粳稻、玉米和大豆等,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三。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预计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全国大部地区长势较好,特别是占秋粮产量一半以上的玉米长势总体好于上年,夺取丰收有基础、有希望。
秋粮丰收基础来之不易。7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遭遇罕见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特别是长江流域旱情迅速发展。
8月30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周学文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7月以来长江流域平均高温日数32.5天,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长江流域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0.4%,长江干支流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8成。
受高温干旱影响,7月以来,农作物受灾面积404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15亿元,与近5年同期相比大幅提升。
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财政部等多部门统筹安排和各地积极防灾稳产的努力下,据农情调度,目前看,今年秋粮主产区大部特别是北方灾害影响明显偏轻,作物长势较好。
秋粮主要包括中晚籼稻、粳稻、玉米和大豆等,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三。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预计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全国大部地区长势较好,特别是占秋粮产量一半以上的玉米长势总体好于上年,夺取丰收有基础、有希望。
秋粮丰收基础来之不易。7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遭遇罕见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特别是长江流域旱情迅速发展。
8月30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周学文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7月以来长江流域平均高温日数32.5天,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长江流域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0.4%,长江干支流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8成。
受高温干旱影响,7月以来,农作物受灾面积404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15亿元,与近5年同期相比大幅提升。
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财政部等多部门统筹安排和各地积极防灾稳产的努力下,据农情调度,目前看,今年秋粮主产区大部特别是北方灾害影响明显偏轻,作物长势较好。
农产品 1、国家统计局9月24日消息: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2年9月中旬与9月上旬相比,30种产品价格上涨,17种下降,3种持平。农产品具体价格变化内容如下:稻米(粳稻米)价格3752.0元/吨,较上期下跌0.0元/吨,跌0.0%。小麦(国标三等)价格3081.8元吨,较上期下跌4.5元/吨,跌0.1%。玉米(黄玉米二等)价格2726.1元/吨,较上期上涨13.7元/吨,涨0.5%。棉花(皮棉,白棉三级)价格15442.4元/吨,较上期上涨16.8元/吨,涨0.1%。生猪(外三元)价格23.7元/千克,较上期上涨0.2元/千克,涨0.9%。大豆(黄豆)价格5830.6元/吨,较上期下跌90.8元/吨,跌1.5%。豆粕(粗蛋白含量≥43%)价格4910.4元/吨,较上期上涨318.6元/吨,涨6.9%。花生(油料花生米)价格8866.7元/吨,较上期上涨220.0元/吨,涨2.5%。2、9月25日消息:印度的一家主要棕榈油买家表示,2022/23年度印度棕榈油进口量可能达到850万吨,同比激增23%,创下8年来新高,因为消费需求反弹,棕榈油价格具有竞争力,促使炼油厂增加采购。patanjali食品公司首席执行官桑基夫·阿斯塔纳表示,棕榈油价格非常有吸引力,因为库存庞大对价格造成压力。不过他认为棕榈油相对豆油的巨大价格折扣不可持续,未来几个月可能会缩小。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农产品
1、国家统计局9月24日消息: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2年9月中旬与9月上旬相比,30种产品价格上涨,17种下降,3种持平。农产品具体价格变化内容如下:稻米(粳稻米)价格3752.0元/吨,较上期下跌0.0元/吨,跌0.0%。小麦(国标三等)价格3081.8元吨,较上期下跌4.5元/吨,跌0.1%。玉米(黄玉米二等)价格2726.1元/吨,较上期上涨13.7元/吨,涨0.5%。棉花(皮棉,白棉三级)价格15442.4元/吨,较上期上涨16.8元/吨,涨0.1%。生猪(外三元)价格23.7元/千克,较上期上涨0.2元/千克,涨0.9%。大豆(黄豆)价格5830.6元/吨,较上期下跌90.8元/吨,跌1.5%。豆粕(粗蛋白含量≥43%)价格4910.4元/吨,较上期上涨318.6元/吨,涨6.9%。花生(油料花生米)价格8866.7元/吨,较上期上涨220.0元/吨,涨2.5%。
2、9月25日消息:印度的一家主要棕榈油买家表示,2022/23年度印度棕榈油进口量可能达到850万吨,同比激增23%,创下8年来新高,因为消费需求反弹,棕榈油价格具有竞争力,促使炼油厂增加采购。patanjali食品公司首席执行官桑基夫·阿斯塔纳表示,棕榈油价格非常有吸引力,因为库存庞大对价格造成压力。不过他认为棕榈油相对豆油的巨大价格折扣不可持续,未来几个月可能会缩小。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9月23日,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全国秋粮收获正陆续展开。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预计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全国大部地区长势较好,特别是占秋粮产量一半以上的玉米长势总体好于上年,夺取丰收有基础、有希望。
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七星河乡兴平村的一处大豆地,金黄的豆叶接连成片,再有十来天,即将迎来收获。宝清县新兴大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邰艳兰正在田间查看大豆长势,“今年没下太大的雨,积温也够,大豆长势不错,将是一个丰收年。”
“近期雨水少、日照时间长,有利于‘稻花香二号’水稻灌浆,亩产比去年能增加七十到一百斤。”黑龙江省五常市民乐朝鲜族乡红扬有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于殿红告诉记者,本月末他们即将开始收割工作。
秋粮主要包括中晚籼稻、粳稻、玉米和大豆等,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三。据农情调度,目前看,今年秋粮主产区大部特别是北方灾害影响明显偏轻,作物长势较好。
作为我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省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8亿亩以上。农情调度显示,今年黑龙江省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超过年初下达任务。
“目前,全省粮食作物长势良好,粮食产量已经形成,丰收在望,可以说又是一个大丰收年。”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郭家勇说,下一步,他们将组织各地提早做好秋收工作,确保实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秋粮作物中,玉米产量占一半以上。今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总体稳定,长势普遍较好。
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从当前情况看,河南秋粮生产形势较好,秋粮产量预计大幅增加,尤其是玉米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呈“三增”态势,有望获得较好收成。
水稻是我国最大的口粮品种,也是重要的秋粮作物。今年,全国水稻面积基本稳定,早稻已经丰收到手,目前东北地区水稻长势较好,南方中稻受高温干旱影响局部受灾,损失有限。
7月下旬,我国南方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具有高温日数多、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少的特点,综合强度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给秋粮生产带来严峻挑战。对此,多部门统筹调配水源,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农业农村部包省包片联系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深入一线指导生产;近日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等通过中央预备费安排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100亿元,支持各地做好秋粮防灾稳产……农情调度显示,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中稻旱情已陆续缓解。
9月10日以来,湖北省宜城市56万多亩水稻进入大面积收割期,预计到9月下旬全部收割完毕。记者在宜城市刘猴镇的水稻收割现场看到,田间一片金黄,稻穗饱满。“虽然在扬花抽穗期间遇到了干旱,但通过及时协调灌溉用水,预计产量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宜城市刘猴镇杨李村五组村民杨西法说。
此外,多地还通过推广优质品种、高产技术,保障水稻产量、品质。
虽经历旱情且位于山区,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陂头镇竹山村的种粮大户何茂盛依然充满信心。在已经收获第一茬的200亩再生稻田里,何茂盛正在施磷钾类的叶面肥,二次抽出的稻穗已迎风摇曳,“坐等”10月中旬第二茬丰收。
何茂盛告诉记者,像今年碰上旱情,再生稻可以错峰用水,用水量也比传统双季稻种植模式减少35%左右。近几年,再生稻生产模式在全南县逐步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7万余亩,提升了粮食及整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对于将到来的秋粮大规模收获,各部门正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农业农村部要求全力做好“三秋”机械化生产,预计今年“三秋”期间各地投入各类农业机械达到3000万台(套)。
收下来,还要卖得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近日安排部署收购工作,要求确保秋粮颗粒归仓。“目前,秋粮收购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闻发言人秦玉云说,预计旺季收购量1.85亿吨左右,与常年水平大体相当。下一步,将密切跟踪秋粮上市情况,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稳住秋粮是今年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产量的重要保障。”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副处长、研究员姜楠说。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我国夏粮产量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28.7亿斤,增长1.0%;早稻总产量562.5亿斤,比2021年增加2.1亿斤,增长0.4%。
“在全球疫情扩散蔓延、国际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我国夏粮丰收、早稻稳产,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坚实支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夺取秋粮丰收意义重大。
9月23日,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全国秋粮收获正陆续展开。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预计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全国大部地区长势较好,特别是占秋粮产量一半以上的玉米长势总体好于上年,夺取丰收有基础、有希望。
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七星河乡兴平村的一处大豆地,金黄的豆叶接连成片,再有十来天,即将迎来收获。宝清县新兴大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邰艳兰正在田间查看大豆长势,“今年没下太大的雨,积温也够,大豆长势不错,将是一个丰收年。”
“近期雨水少、日照时间长,有利于‘稻花香二号’水稻灌浆,亩产比去年能增加七十到一百斤。”黑龙江省五常市民乐朝鲜族乡红扬有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于殿红告诉记者,本月末他们即将开始收割工作。
秋粮主要包括中晚籼稻、粳稻、玉米和大豆等,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三。据农情调度,目前看,今年秋粮主产区大部特别是北方灾害影响明显偏轻,作物长势较好。
作为我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省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8亿亩以上。农情调度显示,今年黑龙江省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超过年初下达任务。
“目前,全省粮食作物长势良好,粮食产量已经形成,丰收在望,可以说又是一个大丰收年。”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郭家勇说,下一步,他们将组织各地提早做好秋收工作,确保实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秋粮作物中,玉米产量占一半以上。今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总体稳定,长势普遍较好。
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从当前情况看,河南秋粮生产形势较好,秋粮产量预计大幅增加,尤其是玉米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呈“三增”态势,有望获得较好收成。
水稻是我国最大的口粮品种,也是重要的秋粮作物。今年,全国水稻面积基本稳定,早稻已经丰收到手,目前东北地区水稻长势较好,南方中稻受高温干旱影响局部受灾,损失有限。
7月下旬,我国南方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具有高温日数多、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少的特点,综合强度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给秋粮生产带来严峻挑战。对此,多部门统筹调配水源,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农业农村部包省包片联系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深入一线指导生产;近日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等通过中央预备费安排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100亿元,支持各地做好秋粮防灾稳产……农情调度显示,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中稻旱情已陆续缓解。
9月10日以来,湖北省宜城市56万多亩水稻进入大面积收割期,预计到9月下旬全部收割完毕。记者在宜城市刘猴镇的水稻收割现场看到,田间一片金黄,稻穗饱满。“虽然在扬花抽穗期间遇到了干旱,但通过及时协调灌溉用水,预计产量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宜城市刘猴镇杨李村五组村民杨西法说。
此外,多地还通过推广优质品种、高产技术,保障水稻产量、品质。
虽经历旱情且位于山区,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陂头镇竹山村的种粮大户何茂盛依然充满信心。在已经收获第一茬的200亩再生稻田里,何茂盛正在施磷钾类的叶面肥,二次抽出的稻穗已迎风摇曳,“坐等”10月中旬第二茬丰收。
何茂盛告诉记者,像今年碰上旱情,再生稻可以错峰用水,用水量也比传统双季稻种植模式减少35%左右。近几年,再生稻生产模式在全南县逐步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7万余亩,提升了粮食及整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对于将到来的秋粮大规模收获,各部门正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农业农村部要求全力做好“三秋”机械化生产,预计今年“三秋”期间各地投入各类农业机械达到3000万台(套)。
收下来,还要卖得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近日安排部署收购工作,要求确保秋粮颗粒归仓。“目前,秋粮收购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闻发言人秦玉云说,预计旺季收购量1.85亿吨左右,与常年水平大体相当。下一步,将密切跟踪秋粮上市情况,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稳住秋粮是今年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产量的重要保障。”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副处长、研究员姜楠说。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我国夏粮产量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28.7亿斤,增长1.0%;早稻总产量562.5亿斤,比2021年增加2.1亿斤,增长0.4%。
“在全球疫情扩散蔓延、国际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我国夏粮丰收、早稻稳产,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坚实支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夺取秋粮丰收意义重大。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9月15日,主产区累计收购夏粮6180万吨,同比增加88万吨。其中小麦5504万吨、早籼稻589万吨。总体看,夏粮收购期间,农民售粮比较积极,多元主体有序入市,市场保持相对稳定。夏季粮油和早籼稻旺季收购将于9月底结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收购圆满收官。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4,是全年粮食收购的大头,旺季收购时间跨度较长,将从9月下旬持续到第二年4月底。相关统计显示,今年全国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大部地区秋粮长势较好,夺取丰收有希望、有基础,目前全国秋粮已收获1.7亿亩以上,完成13.3%。今年国家将继续对主产区中晚稻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斤1.29元、1.31元。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根据8月份的收购形势调度分析预计,今年秋粮旺季收购量1.85亿吨左右,与常年水平大体相当。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9月15日,主产区累计收购夏粮6180万吨,同比增加88万吨。其中小麦5504万吨、早籼稻589万吨。
总体看,夏粮收购期间,农民售粮比较积极,多元主体有序入市,市场保持相对稳定。夏季粮油和早籼稻旺季收购将于9月底结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收购圆满收官。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4,是全年粮食收购的大头,旺季收购时间跨度较长,将从9月下旬持续到第二年4月底。相关统计显示,今年全国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大部地区秋粮长势较好,夺取丰收有希望、有基础,目前全国秋粮已收获1.7亿亩以上,完成13.3%。
今年国家将继续对主产区中晚稻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斤1.29元、1.31元。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根据8月份的收购形势调度分析预计,今年秋粮旺季收购量1.85亿吨左右,与常年水平大体相当。
五、农产品 1、国家统计局9月14日消息: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2年9月上旬与8月下旬相比,24种产品价格上涨,26种下降。农产品具体价格变化内容如下:稻米(粳稻米)价格3752.0元/吨,较上期下跌2.3元/吨,跌0.1%。小麦(国标三等)价格3086.3元吨,较上期上涨6.4元/吨,涨0.2%。玉米(黄玉米二等)价格2712.4元/吨,较上期上涨14.6元/吨,涨0.5%。棉花(皮棉,白棉三级)价格15425.6元/吨,较上期下跌266.4元/吨,跌1.7%。生猪(外三元)价格23.5元/千克,较上期上涨1.0元/千克,涨4.4%。大豆(黄豆)价格5921.4元/吨,较上期下跌8.5元/吨,跌0.1%。豆粕(粗蛋白含量≥43%)价格4591.8元/吨,较上期上涨143.9元/吨,涨3.2%。花生(油料花生米)价格8646.7元/吨,较上期上涨82.4元/吨,涨1.0%。2、9月13日消息:美国农业部发布全国作物进展周报显示,截至9月11日,美国大豆结荚率为97%,上周94%,去年同期96%,五年均值98%。大豆落叶率22%,上周10%,去年同期35%,五年均值28%。大豆优良率为56%,上周57%,去年同期57%。本周大豆评级优的比例为11%,良45%,一般29%,差10%,劣5%;上周优10%,良47%,一般29%,差9%,劣5%;去年同期优12%,良45%,一般29%,差10%,劣4%。
五、农产品
1、国家统计局9月14日消息: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2年9月上旬与8月下旬相比,24种产品价格上涨,26种下降。农产品具体价格变化内容如下:稻米(粳稻米)价格3752.0元/吨,较上期下跌2.3元/吨,跌0.1%。小麦(国标三等)价格3086.3元吨,较上期上涨6.4元/吨,涨0.2%。玉米(黄玉米二等)价格2712.4元/吨,较上期上涨14.6元/吨,涨0.5%。棉花(皮棉,白棉三级)价格15425.6元/吨,较上期下跌266.4元/吨,跌1.7%。生猪(外三元)价格23.5元/千克,较上期上涨1.0元/千克,涨4.4%。大豆(黄豆)价格5921.4元/吨,较上期下跌8.5元/吨,跌0.1%。豆粕(粗蛋白含量≥43%)价格4591.8元/吨,较上期上涨143.9元/吨,涨3.2%。花生(油料花生米)价格8646.7元/吨,较上期上涨82.4元/吨,涨1.0%。
2、9月13日消息:美国农业部发布全国作物进展周报显示,截至9月11日,美国大豆结荚率为97%,上周94%,去年同期96%,五年均值98%。大豆落叶率22%,上周10%,去年同期35%,五年均值28%。大豆优良率为56%,上周57%,去年同期57%。本周大豆评级优的比例为11%,良45%,一般29%,差10%,劣5%;上周优10%,良47%,一般29%,差9%,劣5%;去年同期优12%,良45%,一般29%,差10%,劣4%。
全国稻米市场需求疲软1.国内粳稻米市场北方地区稻米市场开机率略有好转,长粒粳稻价格上涨明显,圆粒稻价格稳中偏强运行。但终端需求未见明显改观,米企产量不大,多数业者心态冷静,等待新粮上市。北方粳稻米厂收购参考价1.27-1.45元/斤;粳米出厂参考价1.78-1.90元/斤。2.国内籼稻米市场南方地区中稻陆续上市,前期遭遇高温干旱天气,对产量和质量有一定影响,市场采购主体不多。中晚籼稻收购主流价格1.24-1.30元/斤,部分黄华占水稻高价参考1.33-1.42元/斤,籼米出厂主流价格在1.72-1.88元/斤,局部小包装精米高价在2.10-2.20元/斤。3.大米副产品价格行情目前全国米企灵活调整开停机,大米副产品价格有涨又跌。北方粳油糠出厂价格参考1.40-1.50元/斤,南方籼油糠价格参考1.42-1.55元/斤;北方毛碎米参考1.33-1.48元/斤,南方毛碎米价格参考1.38-1.50元/斤。北方稻壳出厂主流价格330-450元/吨,南方稻壳主流出厂价格480-600元/吨。二、后市预测稻米市场供应充足,终端利空因素制约价格及走量提升。中秋等节日效应带动力度不大,业者心态冷静,对后市看法暂不乐观。以上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全国稻米市场需求疲软
1.国内粳稻米市场
北方地区稻米市场开机率略有好转,长粒粳稻价格上涨明显,圆粒稻价格稳中偏强运行。但终端需求未见明显改观,米企产量不大,多数业者心态冷静,等待新粮上市。北方粳稻米厂收购参考价1.27-1.45元/斤;粳米出厂参考价1.78-1.90元/斤。
2.国内籼稻米市场
南方地区中稻陆续上市,前期遭遇高温干旱天气,对产量和质量有一定影响,市场采购主体不多。中晚籼稻收购主流价格1.24-1.30元/斤,部分黄华占水稻高价参考1.33-1.42元/斤,籼米出厂主流价格在1.72-1.88元/斤,局部小包装精米高价在2.10-2.20元/斤。
3.大米副产品价格行情
目前全国米企灵活调整开停机,大米副产品价格有涨又跌。北方粳油糠出厂价格参考1.40-1.50元/斤,南方籼油糠价格参考1.42-1.55元/斤;北方毛碎米参考1.33-1.48元/斤,南方毛碎米价格参考1.38-1.50元/斤。北方稻壳出厂主流价格330-450元/吨,南方稻壳主流出厂价格480-600元/吨。
二、后市预测
稻米市场供应充足,终端利空因素制约价格及走量提升。中秋等节日效应带动力度不大,业者心态冷静,对后市看法暂不乐观。
以上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正式发布
9月1日,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环境服务·双碳经济论坛”上,在前期成功试运行基础上,“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正式发布,为公众带来“气象 期货”新体验、新成果。从多年研究到成果展示,从签约合作到未来布局,在气象灾害频发、极端天气扰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大商所和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携手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拓展新路径。
据了解,“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选取北京、哈尔滨等城市为基准城市,基于中央气象台权威数据编制,包括相关城市的月度累积平均温度指数(cat)和月度制热(hdd)/制冷(cdd)指数。月度累积平均温度指数是一个自然月内每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制热指数和制冷指数分别可以衡量制热和制冷的需求。其中,以北京为代表的华北地区为玉米、小麦重要产区,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地区是大豆、玉米、粳稻主要产区,相关温度指数可以较为有效地表征大豆和玉米等作物生长气温情况。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温度指数可量化一段时间内温度对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的累积影响,是农作物生长的有效领先指标,可以作为农业生产者和政策制定者预测作物产量、价格和产值的重要参考。一方面,宏观管理部门可以参考温度指数,为农产品保供稳价制定更加精准的政策;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者可以根据温度指数评估收获季的产量和价格,从而提前制订生产经营计划和风险管理计划。如玉米的孕穗和受粉一般来说受温度影响较大,因此农户可以利用玉米在孕穗和受粉期的温度指数来对收获期的产量和价格进行预测,并通过提前销售、价格保险、期货对冲等方式锁定收入。
大商所党委书记、理事长冉华在发布活动致辞中表示,经过近29年的发展,大商所目前已形成覆盖农业、能源化工和钢铁冶炼等领域丰富的产品体系,有效发挥了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及资源配置功能,市场定价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及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国家气象中心和大商所携手践行“国之大者”、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要求的重要成果,温度指数为双方探索“气象 期货”服务实体经济开辟了新途径。此次发布的北京、哈尔滨等城市的温度指数在试运行期间已被一些大的粮食企业用于预测大豆、玉米等重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价格波动趋势。未来双方将在指数运行基础上,合作探索研发温度指数衍生品,以“气象 期货”构建农业产业链全风险场景管理的新格局,不断拓展期货市场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深度和广度,为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智慧化贡献力量。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方翔在发布现场表示,国家气象中心牢牢把握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立足“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高质量发展目标,高度重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为国家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保驾护航。以温度指数为代表的天气衍生品,既可以发挥天气风险“减震器”和“稳压器”的作用,帮助农业及相关行业更准确把握资源状况,规避生产风险,提升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又可以带动气象为农服务等多个应用领域的发展进程,促进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形成靶向需求,也可以提升气象监测、预报、服务能力的发展水平,更好地履行气象事业的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职能。
在指数发布现场,显示大屏向论坛全球参与者展示了2009年至今相关城市温度指数的走势图。记者注意到,北京、哈尔滨、广州8月的月度累积平均温度指数较往年基本持平,同时,武汉、上海则达到了过去13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反映了华东地区和中部地区今年8月的高温情况。以上海为例,上海地区今年8月的月度累积平均温度指数和制冷指数分别为1282.35和414.35,较2009年以来平均值分别高出9.2%和23.3%,客观反映了今夏上海地区的高温。
据了解,2002年大商所启动天气指数研究。2004年起,大商所和国家气象中心便开始在天气指数及衍生品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合作,并于2009年共同发布日平均温度指数。2017年,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1年,双方基于精细化天气预报完善了指数编制方法,使指数更为准确地表征了温度变化,并开始试运行发布。同时双方持续探索研发温度指数衍生品,将其作为大商所向指数板块业务拓展的重点品种之一,进一步丰富天气风险管理工具体系。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和农产品期货气象服务”,为气象与期货携手服务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目前,社会公众可以通过中央气象台、大商所凯发app官网及中国气象报等渠道查询“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
此外,本次服贸会期间,大商所还受邀参加了“气象与全球服务贸易展”,除介绍温度指数有关情况外,还向公众全面介绍了近年来大商所市场发展、推进对外开放及服务实体经济等成果。
以上资讯内容来源:期货日报
原文链接:
“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正式发布
9月1日,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环境服务·双碳经济论坛”上,在前期成功试运行基础上,“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正式发布,为公众带来“气象 期货”新体验、新成果。从多年研究到成果展示,从签约合作到未来布局,在气象灾害频发、极端天气扰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大商所和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携手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拓展新路径。
据了解,“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选取北京、哈尔滨等城市为基准城市,基于中央气象台权威数据编制,包括相关城市的月度累积平均温度指数(cat)和月度制热(hdd)/制冷(cdd)指数。月度累积平均温度指数是一个自然月内每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制热指数和制冷指数分别可以衡量制热和制冷的需求。其中,以北京为代表的华北地区为玉米、小麦重要产区,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地区是大豆、玉米、粳稻主要产区,相关温度指数可以较为有效地表征大豆和玉米等作物生长气温情况。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温度指数可量化一段时间内温度对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的累积影响,是农作物生长的有效领先指标,可以作为农业生产者和政策制定者预测作物产量、价格和产值的重要参考。一方面,宏观管理部门可以参考温度指数,为农产品保供稳价制定更加精准的政策;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者可以根据温度指数评估收获季的产量和价格,从而提前制订生产经营计划和风险管理计划。如玉米的孕穗和受粉一般来说受温度影响较大,因此农户可以利用玉米在孕穗和受粉期的温度指数来对收获期的产量和价格进行预测,并通过提前销售、价格保险、期货对冲等方式锁定收入。
大商所党委书记、理事长冉华在发布活动致辞中表示,经过近29年的发展,大商所目前已形成覆盖农业、能源化工和钢铁冶炼等领域丰富的产品体系,有效发挥了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及资源配置功能,市场定价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及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国家气象中心和大商所携手践行“国之大者”、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要求的重要成果,温度指数为双方探索“气象 期货”服务实体经济开辟了新途径。此次发布的北京、哈尔滨等城市的温度指数在试运行期间已被一些大的粮食企业用于预测大豆、玉米等重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价格波动趋势。未来双方将在指数运行基础上,合作探索研发温度指数衍生品,以“气象 期货”构建农业产业链全风险场景管理的新格局,不断拓展期货市场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深度和广度,为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智慧化贡献力量。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方翔在发布现场表示,国家气象中心牢牢把握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立足“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高质量发展目标,高度重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为国家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保驾护航。以温度指数为代表的天气衍生品,既可以发挥天气风险“减震器”和“稳压器”的作用,帮助农业及相关行业更准确把握资源状况,规避生产风险,提升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又可以带动气象为农服务等多个应用领域的发展进程,促进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形成靶向需求,也可以提升气象监测、预报、服务能力的发展水平,更好地履行气象事业的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职能。
在指数发布现场,显示大屏向论坛全球参与者展示了2009年至今相关城市温度指数的走势图。记者注意到,北京、哈尔滨、广州8月的月度累积平均温度指数较往年基本持平,同时,武汉、上海则达到了过去13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反映了华东地区和中部地区今年8月的高温情况。以上海为例,上海地区今年8月的月度累积平均温度指数和制冷指数分别为1282.35和414.35,较2009年以来平均值分别高出9.2%和23.3%,客观反映了今夏上海地区的高温。
据了解,2002年大商所启动天气指数研究。2004年起,大商所和国家气象中心便开始在天气指数及衍生品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合作,并于2009年共同发布日平均温度指数。2017年,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1年,双方基于精细化天气预报完善了指数编制方法,使指数更为准确地表征了温度变化,并开始试运行发布。同时双方持续探索研发温度指数衍生品,将其作为大商所向指数板块业务拓展的重点品种之一,进一步丰富天气风险管理工具体系。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和农产品期货气象服务”,为气象与期货携手服务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目前,社会公众可以通过中央气象台、大商所凯发app官网及中国气象报等渠道查询“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
此外,本次服贸会期间,大商所还受邀参加了“气象与全球服务贸易展”,除介绍温度指数有关情况外,还向公众全面介绍了近年来大商所市场发展、推进对外开放及服务实体经济等成果。
以上资讯内容来源:期货日报
原文链接:
一、郑州商品交易所zce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0月12日,是我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一家期货交易所,目前上市交易普通小麦、优质强筋小麦、早籼稻、晚籼稻、粳稻、棉花、棉纱、油菜籽、菜籽油、菜籽粕、白糖、苹果、红枣、动力煤、甲醇、精对苯二甲酸(pta)、玻璃、硅铁、锰硅、尿素、纯碱、短纤、花生等23个期货品种和白糖、棉花、pta、甲醇、菜粕、动力煤等6个期权,范围覆盖粮、棉、油、糖、果和能源、化工、纺织、冶金、建材等多个国民经济重要领域。二、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连商品交易所成立于1993年,是经国务院批准并由中国证监会监督管理的五家期货交易所之一,也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一家期货交易所;已上市大豆、玉米、生猪、聚丙烯等21个期货品种和豆粕、铁矿石、聚丙烯等11个期权工具三、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上海期货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26日,目前已上市铜、铝、锌、铅、镍、锡、黄金、白银、螺纹钢、线材、热轧卷板、原油、燃料油、石油沥青、天然橡胶 、纸浆、20号胶、不锈钢、低硫燃料油、国际铜20个期货品种以及铜、天然橡胶、黄金、铝、锌、原油6个期权合约。上海能源中心交易所ine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期能源)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上海期货交易所发起设立的、面向期货市场参与者的国际交易场所,根据《公司法》、《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和中国证监会等有关法律法规履行期货市场自律管理职能。2013年11月6日,上期能源注册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营范围包括组织安排原油、天然气、石化产品等能源类衍生品上市交易、结算和交割,制定业务管理规则,实施自律管理,发布市场信息,提供技术、场所和设施服务。四、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sffex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专门从事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交易与结算的公司制交易所。中金所由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发起,于2006年9月8日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中金所,发展金融期货,对于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挥金融市场功能,适应经济新常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五、广州期货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广期所)于2021年4月19日挂牌成立,是经国务院同意,由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第五家期货交易所。2021年5月,广期所两年期品种计划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明确将16个期货品种交由广期所研发上市,包括碳排放权、电力等事关国民经济基础领域和能源价格改革的重大战略品种,中证商品指数、能源化工、饲料养殖、钢厂利润等商品指数类创新型品种,工业硅、多晶硅、锂、稀土、铂、钯等与绿色低碳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特色品种,咖啡、高粱、籼米等具有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特点的区域特色品种,以及国际市场产品互挂类品种。未来,广期所将不断丰富产品体系,强化市场服务能力,更好满足实体经济风险管理需要。
一、郑州商品交易所zce
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0月12日,是我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一家期货交易所,目前上市交易普通小麦、优质强筋小麦、早籼稻、晚籼稻、粳稻、棉花、棉纱、油菜籽、菜籽油、菜籽粕、白糖、苹果、红枣、动力煤、甲醇、精对苯二甲酸(pta)、玻璃、硅铁、锰硅、尿素、纯碱、短纤、花生等23个期货品种和白糖、棉花、pta、甲醇、菜粕、动力煤等6个期权,范围覆盖粮、棉、油、糖、果和能源、化工、纺织、冶金、建材等多个国民经济重要领域。
二、大连商品交易所dce
大连商品交易所成立于1993年,是经国务院批准并由中国证监会监督管理的五家期货交易所之一,也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一家期货交易所;已上市大豆、玉米、生猪、聚丙烯等21个期货品种和豆粕、铁矿石、聚丙烯等11个期权工具
三、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
上海期货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26日,目前已上市铜、铝、锌、铅、镍、锡、黄金、白银、螺纹钢、线材、热轧卷板、原油、燃料油、石油沥青、天然橡胶 、纸浆、20号胶、不锈钢、低硫燃料油、国际铜20个期货品种以及铜、天然橡胶、黄金、铝、锌、原油6个期权合约。
上海能源中心交易所ine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期能源)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上海期货交易所发起设立的、面向期货市场参与者的国际交易场所,根据《公司法》、《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和中国证监会等有关法律法规履行期货市场自律管理职能。
2013年11月6日,上期能源注册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营范围包括组织安排原油、天然气、石化产品等能源类衍生品上市交易、结算和交割,制定业务管理规则,实施自律管理,发布市场信息,提供技术、场所和设施服务。
四、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sffex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专门从事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交易与结算的公司制交易所。中金所由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发起,于2006年9月8日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中金所,发展金融期货,对于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挥金融市场功能,适应经济新常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广州期货交易所
广州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广期所)于2021年4月19日挂牌成立,是经国务院同意,由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第五家期货交易所。
2021年5月,广期所两年期品种计划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明确将16个期货品种交由广期所研发上市,包括碳排放权、电力等事关国民经济基础领域和能源价格改革的重大战略品种,中证商品指数、能源化工、饲料养殖、钢厂利润等商品指数类创新型品种,工业硅、多晶硅、锂、稀土、铂、钯等与绿色低碳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特色品种,咖啡、高粱、籼米等具有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特点的区域特色品种,以及国际市场产品互挂类品种。未来,广期所将不断丰富产品体系,强化市场服务能力,更好满足实体经济风险管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