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 向下寻底 3月中旬,粳米期价创3750元/吨高点后持续回落。之后,价格接连跌破多个重要支撑位,呈现弱势格局。目前,主力2302合约仍处于下跌通道中,将向下检验3261元/吨支撑位。此外,长期均线和短期均线交织,价格趋势性不强。同时,macd指标金叉;kdj指标、rsi指标金叉后发散。量仓方面,近期的下跌伴随着增仓放量,下跌动能充足。综上,粳米期货下跌趋势保持良好,并且有量仓配合。虽然指标走强,但下跌趋势未改变。建议前期空单继续持有,若价格反弹修复指标,则背靠下跌通道上沿轻仓试空。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粳米 向下寻底
3月中旬,粳米期价创3750元/吨高点后持续回落。之后,价格接连跌破多个重要支撑位,呈现弱势格局。目前,主力2302合约仍处于下跌通道中,将向下检验3261元/吨支撑位。此外,长期均线和短期均线交织,价格趋势性不强。同时,macd指标金叉;kdj指标、rsi指标金叉后发散。量仓方面,近期的下跌伴随着增仓放量,下跌动能充足。综上,粳米期货下跌趋势保持良好,并且有量仓配合。虽然指标走强,但下跌趋势未改变。建议前期空单继续持有,若价格反弹修复指标,则背靠下跌通道上沿轻仓试空。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好久没有关注粮食危机了,最近看农产品板块的表现,又看了一下今年国内粮食的数据: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小麦面积基本稳定,玉米和稻谷面积稳中略降。豆类面积大幅增加17.4%,薯类面积有所下降。
禾下乘凉梦,又安稳了。
看了一下盘面,大豆在增产,怎么能涨上去,头肩顶实锤了,明天开始空吧。
以上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好久没有关注粮食危机了,最近看农产品板块的表现,又看了一下今年国内粮食的数据: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小麦面积基本稳定,玉米和稻谷面积稳中略降。豆类面积大幅增加17.4%,薯类面积有所下降。
禾下乘凉梦,又安稳了。
看了一下盘面,大豆在增产,怎么能涨上去,头肩顶实锤了,明天开始空吧。
以上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美国通胀超预期回落,港股科技50etf(513980)涨0.58% 受昨夜美国通胀降温影响,今日港股主要指数普遍高开,恒生指数高开0.91%,科技、有色股拉升。南向资金净流出4.29亿元,截至上午10点01分,港股科技50etf(513980)涨0.58%,成交额7602万元。大型科技股普涨,小米涨2.14%,腾讯涨1.76%。互联网医疗股继续回落,平安好医生跌超8%,阿里健康、京东健康跌超6%。汽车股略有调整,理想汽车跌2.21%,巴菲特再度减持比亚迪,比亚迪股份跌0.48%。抗疫概念股涨跌互现,复星医药涨6.47%,昨日大涨的山东新华制药跌超10%。昨日美国cpi数据公布,11月美国cpi再度超预期回落,仍需注意观察美联储12月的具体政策。场外客户建议关注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科技联接a(016495)和联接c(016496)。
美国通胀超预期回落,港股科技50etf(513980)涨0.58%
受昨夜美国通胀降温影响,今日港股主要指数普遍高开,恒生指数高开0.91%,科技、有色股拉升。南向资金净流出4.29亿元,截至上午10点01分,港股科技50etf(513980)涨0.58%,成交额7602万元。大型科技股普涨,小米涨2.14%,腾讯涨1.76%。互联网医疗股继续回落,平安好医生跌超8%,阿里健康、京东健康跌超6%。汽车股略有调整,理想汽车跌2.21%,巴菲特再度减持比亚迪,比亚迪股份跌0.48%。抗疫概念股涨跌互现,复星医药涨6.47%,昨日大涨的山东新华制药跌超10%。昨日美国cpi数据公布,11月美国cpi再度超预期回落,仍需注意观察美联储12月的具体政策。场外客户建议关注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科技联接a(016495)和联接c(016496)。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王贵荣在解读粮食生产情况时表示,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是在北方地区出现罕见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局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等不利条件下实现的,一是得利于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51.9万亩。二是得利于豆类增产明显,以及小麦、玉米单产的提高。今年中央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先后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400亿元,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与此同时,各地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强化耕地用途管制,通过退林还田、间套复种、农田连片整治等方式,挖掘面积潜力。另外,今年全国谷物单产425.3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4.2公斤,其中小麦单产390.4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3公斤,玉米单产则增加9.7公斤。今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和食物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买卖方向。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王贵荣在解读粮食生产情况时表示,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是在北方地区出现罕见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局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等不利条件下实现的,一是得利于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51.9万亩。二是得利于豆类增产明显,以及小麦、玉米单产的提高。今年中央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先后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400亿元,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与此同时,各地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强化耕地用途管制,通过退林还田、间套复种、农田连片整治等方式,挖掘面积潜力。另外,今年全国谷物单产425.3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4.2公斤,其中小麦单产390.4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3公斤,玉米单产则增加9.7公斤。今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和食物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买卖方向。
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7498万亩,比上年增长0.6%;粮食单位面积产量387公斤/亩。2022年,全国夏粮和早稻产量分别为2948.1亿斤和562.5亿斤,比上年增加28.9亿斤和2.1亿斤。全国秋粮产量10220亿斤,比上年增加42.5亿斤。具体来看,小麦、玉米产量增加,稻谷产量下降,豆类增产明显。2022年,小麦产量2754.5亿斤,比上年增加15.6亿斤,增长0.6%;玉米产量5544.1亿斤,比上年增加93亿斤,增长1.7%;稻谷产量4169.9亿斤,比上年减少87亿斤,下降2.0%;豆类产量470.2亿斤,比上年增加77.1亿斤,增长19.6%,其中,大豆产量405.7亿斤,比上年增加77.8亿斤,增长23.7%。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买卖方向。
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7498万亩,比上年增长0.6%;粮食单位面积产量387公斤/亩。2022年,全国夏粮和早稻产量分别为2948.1亿斤和562.5亿斤,比上年增加28.9亿斤和2.1亿斤。全国秋粮产量10220亿斤,比上年增加42.5亿斤。具体来看,小麦、玉米产量增加,稻谷产量下降,豆类增产明显。2022年,小麦产量2754.5亿斤,比上年增加15.6亿斤,增长0.6%;玉米产量5544.1亿斤,比上年增加93亿斤,增长1.7%;稻谷产量4169.9亿斤,比上年减少87亿斤,下降2.0%;豆类产量470.2亿斤,比上年增加77.1亿斤,增长19.6%,其中,大豆产量405.7亿斤,比上年增加77.8亿斤,增长23.7%。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买卖方向。
粮食安全至关重要。《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1年有53个国家或地区约1.93亿人经历了粮食危机或粮食不安全程度进一步恶化,比2020年增加近4000万人。并且该数据在2022年依旧不容乐观。 2022年国际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受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影响较大,自2021年开始,由于疫情、俄乌冲突、化肥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了粮食的价格持续上涨。 粮食价格的成本上涨进而推高了国际粮价,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正面临巨大威胁。 而今年粮食的丰收,无疑让国人面对各种挑战有了更足的底气。2022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和食物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监测显示,我国粮食价格走势平稳,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今年1-10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中的粮食和食品价格涨幅分别为2.8%和2.5%,明显低于美国食品价格9.8%、欧元区食物价格9.6%的涨幅。 十九连丰”再次向世界回答了“中国人能否养活中国人”这个世纪之问,真正实现了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上。这表明中国粮食产业发展道路是成功的。 中国农业还有巨大的潜力。如神十四航天员平安抵京,同时带回的还有水稻的实验样品,如果本次在轨获得的水稻种子能实现量质双增,将有效减少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提高中国粮食抗风险能力,甚至将造福全人类。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世界话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粮食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粮食安全至关重要。《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1年有53个国家或地区约1.93亿人经历了粮食危机或粮食不安全程度进一步恶化,比2020年增加近4000万人。并且该数据在2022年依旧不容乐观。
2022年国际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受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影响较大,自2021年开始,由于疫情、俄乌冲突、化肥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了粮食的价格持续上涨。
粮食价格的成本上涨进而推高了国际粮价,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正面临巨大威胁。
而今年粮食的丰收,无疑让国人面对各种挑战有了更足的底气。2022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和食物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监测显示,我国粮食价格走势平稳,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今年1-10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中的粮食和食品价格涨幅分别为2.8%和2.5%,明显低于美国食品价格9.8%、欧元区食物价格9.6%的涨幅。
十九连丰”再次向世界回答了“中国人能否养活中国人”这个世纪之问,真正实现了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上。这表明中国粮食产业发展道路是成功的。
中国农业还有巨大的潜力。如神十四航天员平安抵京,同时带回的还有水稻的实验样品,如果本次在轨获得的水稻种子能实现量质双增,将有效减少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提高中国粮食抗风险能力,甚至将造福全人类。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世界话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粮食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小麦、玉米单产增加,稻谷单产略减。2022年,全国谷物单产425.3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4.2公斤,增长1.0%。其中,小麦单产390.4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3公斤,增长0.8%;玉米单产429.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9.7公斤,增长2.3%;受南方地区高温干旱影响,稻谷单产47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2.3公斤,下降0.5%。
小麦、玉米单产增加,稻谷单产略减。2022年,全国谷物单产425.3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4.2公斤,增长1.0%。其中,小麦单产390.4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3公斤,增长0.8%;玉米单产429.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9.7公斤,增长2.3%;受南方地区高温干旱影响,稻谷单产47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2.3公斤,下降0.5%。
)小麦面积基本稳定,玉米和稻谷面积稳中略降。2022年,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4.89亿亩,比上年减少1361.8万亩,下降0.9%。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53亿亩,比上年减少72.9万亩,下降0.2%,面积基本稳定。受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影响,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46亿亩,比上年减少381.1万亩,下降0.6%;全国稻谷播种面积4.42亿亩,比上年减少706.6万亩,下降1.6%。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小麦面积基本稳定,玉米和稻谷面积稳中略降。2022年,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4.89亿亩,比上年减少1361.8万亩,下降0.9%。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53亿亩,比上年减少72.9万亩,下降0.2%,面积基本稳定。受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影响,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46亿亩,比上年减少381.1万亩,下降0.6%;全国稻谷播种面积4.42亿亩,比上年减少706.6万亩,下降1.6%。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有力克服北方罕见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局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一、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51.9万亩,增长0.6%
2022年,中央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先后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400亿元,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各地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强化耕地用途管制,通过退林还田、间套复种、农田连片整治等方式,挖掘面积潜力。四川等受灾较重地区改种扩种晚秋作物增加播种面积。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比上年增加1051.9万亩,增长0.6%。
(一)小麦面积基本稳定,玉米和稻谷面积稳中略降。2022年,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4.89亿亩,比上年减少1361.8万亩,下降0.9%。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53亿亩,比上年减少72.9万亩,下降0.2%,面积基本稳定。受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影响,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46亿亩,比上年减少381.1万亩,下降0.6%;全国稻谷播种面积4.42亿亩,比上年减少706.6万亩,下降1.6%。
(二)豆类面积大幅增加,薯类面积有所下降。2022年,东北地区积极扩种大豆,推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面积增加较多。全国豆类播种面积1.78亿亩,比上年增加2635.8万亩,增长17.4%。其中,大豆播种面积1.54亿亩,比上年增加2742.5万亩,增长21.7%。全国薯类播种面积1.08亿亩,比上年减少222.1万亩,下降2.0%。
二、粮食亩产减少0.2公斤,下降0.1%
2022年,全国主要农区大部分时段光温水匹配良好,病虫害偏轻发生,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夏季长江流域高温干旱,东北地区南部农田渍涝灾害偏重,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今年高产作物玉米播种面积减少,大豆面积增加,种植结构调整也影响粮食单产水平。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6.8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0.2公斤,下降0.1%。
(一)小麦、玉米单产增加,稻谷单产略减。2022年,全国谷物单产425.3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4.2公斤,增长1.0%。其中,小麦单产390.4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3公斤,增长0.8%;玉米单产429.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9.7公斤,增长2.3%;受南方地区高温干旱影响,稻谷单产47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2.3公斤,下降0.5%。
(二)豆类单产增加,薯类单产微降。2022年,全国豆类单产13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5公斤,增长1.9%。其中,大豆单产13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1公斤,增长1.6%。全国薯类单产276.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0.4公斤,下降0.2%。
三、粮食总产量增加73.6亿斤,增长0.5%
2022年,全国夏粮和早稻产量分别为2948.1亿斤和562.5亿斤,比上年增加28.9亿斤和2.1亿斤。今年南方地区持续高温干旱,对秋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中央财政紧急安排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各地全力抗旱救灾,强化田间管理,特别是近年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对农业防灾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秋粮产量10220亿斤,比上年增加42.5亿斤。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
(一)小麦、玉米产量增加,稻谷产量下降。2022年,全国谷物产量12664.9亿斤,比上年增加9.7亿斤,增长0.1%。其中,小麦产量2754.5亿斤,比上年增加15.6亿斤,增长0.6%;玉米产量5544.1亿斤,比上年增加93亿斤,增长1.7%;稻谷产量4169.9亿斤,比上年减少87亿斤,下降2.0%。
(二)豆类增产明显,薯类产量下降。2022年,全国豆类产量470.2亿斤,比上年增加77.1亿斤,增长19.6%。其中,大豆产量405.7亿斤,比上年增加77.8亿斤,增长23.7%。全国薯类产量595.5亿斤,比上年减少13.2亿斤,下降2.2%。
(三)多数省份粮食增产。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3个粮食增产。其中,河南上年洪涝灾害造成减产,今年恢复性增产49亿斤;新疆、内蒙古、山东、山西、吉林粮食增产均超过8亿斤。
2022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和食物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注:
1.根据甘肃、宁夏、新疆等部分地区小麦实际产量对全国夏粮数据进行了修正。
2.文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分项数据与合计数略有差异。
以上资讯内容来源:国家统计局
原文链接:
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有力克服北方罕见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局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一、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51.9万亩,增长0.6%
2022年,中央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先后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400亿元,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各地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强化耕地用途管制,通过退林还田、间套复种、农田连片整治等方式,挖掘面积潜力。四川等受灾较重地区改种扩种晚秋作物增加播种面积。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比上年增加1051.9万亩,增长0.6%。
(一)小麦面积基本稳定,玉米和稻谷面积稳中略降。2022年,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4.89亿亩,比上年减少1361.8万亩,下降0.9%。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53亿亩,比上年减少72.9万亩,下降0.2%,面积基本稳定。受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影响,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46亿亩,比上年减少381.1万亩,下降0.6%;全国稻谷播种面积4.42亿亩,比上年减少706.6万亩,下降1.6%。
(二)豆类面积大幅增加,薯类面积有所下降。2022年,东北地区积极扩种大豆,推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面积增加较多。全国豆类播种面积1.78亿亩,比上年增加2635.8万亩,增长17.4%。其中,大豆播种面积1.54亿亩,比上年增加2742.5万亩,增长21.7%。全国薯类播种面积1.08亿亩,比上年减少222.1万亩,下降2.0%。
二、粮食亩产减少0.2公斤,下降0.1%
2022年,全国主要农区大部分时段光温水匹配良好,病虫害偏轻发生,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夏季长江流域高温干旱,东北地区南部农田渍涝灾害偏重,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今年高产作物玉米播种面积减少,大豆面积增加,种植结构调整也影响粮食单产水平。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6.8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0.2公斤,下降0.1%。
(一)小麦、玉米单产增加,稻谷单产略减。2022年,全国谷物单产425.3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4.2公斤,增长1.0%。其中,小麦单产390.4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3公斤,增长0.8%;玉米单产429.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9.7公斤,增长2.3%;受南方地区高温干旱影响,稻谷单产47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2.3公斤,下降0.5%。
(二)豆类单产增加,薯类单产微降。2022年,全国豆类单产13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5公斤,增长1.9%。其中,大豆单产13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1公斤,增长1.6%。全国薯类单产276.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0.4公斤,下降0.2%。
三、粮食总产量增加73.6亿斤,增长0.5%
2022年,全国夏粮和早稻产量分别为2948.1亿斤和562.5亿斤,比上年增加28.9亿斤和2.1亿斤。今年南方地区持续高温干旱,对秋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中央财政紧急安排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各地全力抗旱救灾,强化田间管理,特别是近年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对农业防灾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秋粮产量10220亿斤,比上年增加42.5亿斤。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
(一)小麦、玉米产量增加,稻谷产量下降。2022年,全国谷物产量12664.9亿斤,比上年增加9.7亿斤,增长0.1%。其中,小麦产量2754.5亿斤,比上年增加15.6亿斤,增长0.6%;玉米产量5544.1亿斤,比上年增加93亿斤,增长1.7%;稻谷产量4169.9亿斤,比上年减少87亿斤,下降2.0%。
(二)豆类增产明显,薯类产量下降。2022年,全国豆类产量470.2亿斤,比上年增加77.1亿斤,增长19.6%。其中,大豆产量405.7亿斤,比上年增加77.8亿斤,增长23.7%。全国薯类产量595.5亿斤,比上年减少13.2亿斤,下降2.2%。
(三)多数省份粮食增产。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3个粮食增产。其中,河南上年洪涝灾害造成减产,今年恢复性增产49亿斤;新疆、内蒙古、山东、山西、吉林粮食增产均超过8亿斤。
2022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和食物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注:
1.根据甘肃、宁夏、新疆等部分地区小麦实际产量对全国夏粮数据进行了修正。
2.文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分项数据与合计数略有差异。
以上资讯内容来源:国家统计局
原文链接:
我国小麦、玉米和稻米品种在前段时间迎来了一波“同频共振”,三大品种行情均走强,其中小麦和玉米更是节节攀升。
以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11月的交易数据为例,普通国产小麦成交均价3242.5元/吨,环比上涨17元/吨,延续上涨三个月,最高成交价达到3403.7元/吨,创出普麦售价的新高。国产普通麦采购成交均价3466.5元/吨,环比上涨52.5元/吨,尽管涨幅较上月收窄近50%,但高位攀升的态势仍未停止,不少标的成交均价在3500元/吨以上,化州以3590元/吨的成交价创新高,较4月份的高点上涨100元/吨。11月玉米成交均价3275.55元/吨,较上月上涨155.55元/吨。同为粤西地区,本月湛江二等玉米采购价格高达3400元/吨,较上月茂名价格上涨280元/吨。比较同一单位广东新供销天润粮油,本月底以底价3270元/吨成交,较9月底上涨120元/吨。中晚稻采购成交均价3098元/吨,环比上涨158元/吨。早籼稻采购成交均价3135元/吨,环比上涨130元/吨。
但不知不觉间,三大国际利空因素已经悄然而至,齐袭主粮市场,包括印度取消大米出口限制、巴西玉米正式启动对华出口以及黑海地区运输协议延期这三大消息,都有利于增加国际市场的供应,抑制价格上行。
印度对外贸易总局11月29日发布公告说,取消今年9月对碎米等部分大米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因国内价格已恢复平稳,且供应较为充足。印度这次的大米出口禁令,大部分时间都禁了个寂寞。除了屡次延迟碎米出口禁令的实施时间,两个多月之后,还直接取消了禁令。不过无论如何,这对全球粮食安全都是个好消息,尤其是对依赖于印度低价大米的低收入国家。
据环球时报报道,继今年5月中国开始罕见地从巴西进口玉米后,当前又有一艘运载巴西玉米的货船于11月24日启航前往中国。外媒11月29日消息,据巴西咨询机构tf农经公司报道,中国已经从巴西购买了约100万吨玉米。据《期货日报》了解,受与中国达成的新贸易协议和潜在的大丰收推动,巴西2023年将出口4000万吨至5000万吨玉米,其中对中国出口可能高达500万吨。巴西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具有较大的潜力,进口巴西玉米将是后市国产玉米行情最大的利空因素之一,目前这个利空的兑现“已在路上”。美国农业部11月全球农产品供需报告预测,2022/23年度巴西玉米产量将增加至1.26亿吨,出口量也将达到4700万吨,占全球玉米出口量26%。
11月17日,乌克兰、俄罗斯、联合国等方面确认,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相关方均已同意将协议延长120天。据统计,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签署以来,已有1110万吨农产品运出黑海港口,包括450万吨玉米、320万吨小麦。黑海粮食走廊协议得以延续,加上俄罗斯小麦今年丰产,出口供应庞大,近4000万吨小麦将低价冲击国际市场,全球麦价承压。不过,考虑到美国和阿根廷小麦产区的严重干旱威胁作物单产潜力,澳大利亚洪涝威胁小麦产量和质量,这又将制约小麦价格跌幅。
国际市场上,近期小麦、玉米价格均有向下趋势。cbot小麦期价报726美分/蒲式耳,较10月中的阶段性高位934美分/蒲式耳下跌22%。cbot玉米报635美分/蒲式耳,月内累计下跌9.3%。不过,大米仍然较为坚挺,泰国、越南和巴基斯坦5%破碎率白米fob价均在450美元/吨以上,已经是近两年的高位。但印度则依然维持低位,仅393-397美元/吨。
国内方面,稻米在一波涨势之后比较快地稳定下来了。而玉米、小麦的强势进入12月份以来,也有了松动的迹象。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重大转向,前期受全国多地防控影响的物流问题,以及居民备粮提前透支需求等因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小麦、玉米的到货量增加,而消费恢复稳定,如此一来,供需阶段性偏紧的格局有望得到完善。值得关注的是,临储小麦的主力军在本轮价格上涨中依然按兵不动,这也是悬在市场头上的一把利剑。不过,由于当前农民手中余粮有限,粮源大多集中在各级市场主体中,年底和双节临近,物流成本将增加,主体的持粮成本也有所提升,加上面粉需求的旺季仍为小麦价格提供支撑,但也必须警惕高位风险,因为目前的价格已经对很多企业而言已经是难以承受之重,加上前段时间也采购了不少粮源,故近日产区部分面粉企业收购价也开始出现回调。
玉米方面,受养殖业利润维持高位,玉米进口及其替代物减少,小麦-玉米价差较大等因素影响,加上11月多地疫情管控导致物流受阻,玉米价格总体涨势仍然强劲。不过,进入12月,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政策的落实,产区玉米到货量增长,加上巴西玉米已“在路上”,前期积累的高位风险开始释放。据中国玉米网信息,12月初,有价格风向标之称的北方港口的价格出现的较为明显的回落至2900元/吨附近,随之带动南方港口下调。随着流通能力的提高和进口供应未来的补充,玉米价格将一定程度承压。
来源: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 关键词 普麦 强麦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不能作为入市依据
我国小麦、玉米和稻米品种在前段时间迎来了一波“同频共振”,三大品种行情均走强,其中小麦和玉米更是节节攀升。
以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11月的交易数据为例,普通国产小麦成交均价3242.5元/吨,环比上涨17元/吨,延续上涨三个月,最高成交价达到3403.7元/吨,创出普麦售价的新高。国产普通麦采购成交均价3466.5元/吨,环比上涨52.5元/吨,尽管涨幅较上月收窄近50%,但高位攀升的态势仍未停止,不少标的成交均价在3500元/吨以上,化州以3590元/吨的成交价创新高,较4月份的高点上涨100元/吨。11月玉米成交均价3275.55元/吨,较上月上涨155.55元/吨。同为粤西地区,本月湛江二等玉米采购价格高达3400元/吨,较上月茂名价格上涨280元/吨。比较同一单位广东新供销天润粮油,本月底以底价3270元/吨成交,较9月底上涨120元/吨。中晚稻采购成交均价3098元/吨,环比上涨158元/吨。早籼稻采购成交均价3135元/吨,环比上涨130元/吨。
但不知不觉间,三大国际利空因素已经悄然而至,齐袭主粮市场,包括印度取消大米出口限制、巴西玉米正式启动对华出口以及黑海地区运输协议延期这三大消息,都有利于增加国际市场的供应,抑制价格上行。
印度对外贸易总局11月29日发布公告说,取消今年9月对碎米等部分大米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因国内价格已恢复平稳,且供应较为充足。印度这次的大米出口禁令,大部分时间都禁了个寂寞。除了屡次延迟碎米出口禁令的实施时间,两个多月之后,还直接取消了禁令。不过无论如何,这对全球粮食安全都是个好消息,尤其是对依赖于印度低价大米的低收入国家。
据环球时报报道,继今年5月中国开始罕见地从巴西进口玉米后,当前又有一艘运载巴西玉米的货船于11月24日启航前往中国。外媒11月29日消息,据巴西咨询机构tf农经公司报道,中国已经从巴西购买了约100万吨玉米。据《期货日报》了解,受与中国达成的新贸易协议和潜在的大丰收推动,巴西2023年将出口4000万吨至5000万吨玉米,其中对中国出口可能高达500万吨。巴西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具有较大的潜力,进口巴西玉米将是后市国产玉米行情最大的利空因素之一,目前这个利空的兑现“已在路上”。美国农业部11月全球农产品供需报告预测,2022/23年度巴西玉米产量将增加至1.26亿吨,出口量也将达到4700万吨,占全球玉米出口量26%。
11月17日,乌克兰、俄罗斯、联合国等方面确认,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相关方均已同意将协议延长120天。据统计,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签署以来,已有1110万吨农产品运出黑海港口,包括450万吨玉米、320万吨小麦。黑海粮食走廊协议得以延续,加上俄罗斯小麦今年丰产,出口供应庞大,近4000万吨小麦将低价冲击国际市场,全球麦价承压。不过,考虑到美国和阿根廷小麦产区的严重干旱威胁作物单产潜力,澳大利亚洪涝威胁小麦产量和质量,这又将制约小麦价格跌幅。
国际市场上,近期小麦、玉米价格均有向下趋势。cbot小麦期价报726美分/蒲式耳,较10月中的阶段性高位934美分/蒲式耳下跌22%。cbot玉米报635美分/蒲式耳,月内累计下跌9.3%。不过,大米仍然较为坚挺,泰国、越南和巴基斯坦5%破碎率白米fob价均在450美元/吨以上,已经是近两年的高位。但印度则依然维持低位,仅393-397美元/吨。
国内方面,稻米在一波涨势之后比较快地稳定下来了。而玉米、小麦的强势进入12月份以来,也有了松动的迹象。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重大转向,前期受全国多地防控影响的物流问题,以及居民备粮提前透支需求等因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小麦、玉米的到货量增加,而消费恢复稳定,如此一来,供需阶段性偏紧的格局有望得到完善。值得关注的是,临储小麦的主力军在本轮价格上涨中依然按兵不动,这也是悬在市场头上的一把利剑。不过,由于当前农民手中余粮有限,粮源大多集中在各级市场主体中,年底和双节临近,物流成本将增加,主体的持粮成本也有所提升,加上面粉需求的旺季仍为小麦价格提供支撑,但也必须警惕高位风险,因为目前的价格已经对很多企业而言已经是难以承受之重,加上前段时间也采购了不少粮源,故近日产区部分面粉企业收购价也开始出现回调。
玉米方面,受养殖业利润维持高位,玉米进口及其替代物减少,小麦-玉米价差较大等因素影响,加上11月多地疫情管控导致物流受阻,玉米价格总体涨势仍然强劲。不过,进入12月,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政策的落实,产区玉米到货量增长,加上巴西玉米已“在路上”,前期积累的高位风险开始释放。据中国玉米网信息,12月初,有价格风向标之称的北方港口的价格出现的较为明显的回落至2900元/吨附近,随之带动南方港口下调。随着流通能力的提高和进口供应未来的补充,玉米价格将一定程度承压。
来源: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 关键词 普麦 强麦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不能作为入市依据
饲料下游采购意愿不强,刚性补库为主从本周的饲料企业库存情况来看,东北样本饲料企业库存整体稳定,个别提高,地区总库存水平环比上涨。随着物流运输逐渐恢复,企业到货量增加,饲料企业库存回暖,另外部分下旬有进口玉米到货,预计12月上旬采购意向一般。目前销区大型的饲料企业大部分已经完成节前的建库,继续增加库存的意愿不强,部分中小企业还有一定补库需求,下游企业目前以刚性补库为主。随着肥猪需求旺季来临,生猪进入阶段性去产能,饲料需求有所减弱,买货节奏也会逐步放缓。但在高价豆粕的刺激下,优质玉米转化为氨基酸以及其他替代饲料蛋白需求增加,从饲料工业协会的样本企业数据来看,饲料中玉米添加比例已经连续增加了3个月,加上小麦玉米价差高于300元/吨,小麦失去替代优势以及饲用稻谷在9月底已经停拍,因此短期猪饲料需求虽然会有所减弱,但减少幅度有限。(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具备投资建议)
饲料下游采购意愿不强,刚性补库为主
从本周的饲料企业库存情况来看,东北样本饲料企业库存整体稳定,个别提高,地区总库存水平环比上涨。随着物流运输逐渐恢复,企业到货量增加,饲料企业库存回暖,另外部分下旬有进口玉米到货,预计12月上旬采购意向一般。目前销区大型的饲料企业大部分已经完成节前的建库,继续增加库存的意愿不强,部分中小企业还有一定补库需求,下游企业目前以刚性补库为主。
随着肥猪需求旺季来临,生猪进入阶段性去产能,饲料需求有所减弱,买货节奏也会逐步放缓。但在高价豆粕的刺激下,优质玉米转化为氨基酸以及其他替代饲料蛋白需求增加,从饲料工业协会的样本企业数据来看,饲料中玉米添加比例已经连续增加了3个月,加上小麦玉米价差高于300元/吨,小麦失去替代优势以及饲用稻谷在9月底已经停拍,因此短期猪饲料需求虽然会有所减弱,但减少幅度有限。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具备投资建议)
随着国内面粉加工企业春节前小麦阶段性备货基本结束,粮源市场采购需求将明显放缓,加之疫情管控优化导致物流情况好转,持粮主体库存小麦销售压力将加大,麦价走势或以弱势运行为主。
近期国内疫情频发多发,一方面导致居民加大米面粮油采购力度以提高家庭保有量;另一方面导致面粉加工企业粮源规模化采购难度加大,物流成本增加较为明显。但随着面粉企业采购需求趋缓以及持粮主体库存小麦销售积极性提高,国内麦价走势高位显疲态。
疫情提振购销面粉成本高企
近期,国内疫情频发多发,导致居民加大米面粮油采购力度,提高家庭保有量,提振面粉市场购销,面粉加工企业开工率整体有所回升,大型面粉企业因其规模、渠道等优势,开工情况明显好于中小型面粉企业。
粮源采购成本增加,促使面粉企业上调面粉出厂价格。12月2日,安徽灵璧县级储备小麦粉竞价采购交易会采购1000吨2022年小麦加工的小麦粉,全部成交,成交价3520元/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价格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2月初,全国36个大中城市集贸市场和超市富强粉平均零售价2.90元/500克,标准粉平均零售价2.64元/500克。据市场监测,截至12月初,江苏徐州沛县地区面粉企业20粉出厂价3840元/吨,麸皮出厂价2580元/吨;安徽阜阳颍东地区面粉企业30~40粉出厂价3680元/吨,麸皮出厂价2620元/吨;河南商丘睢县地区面粉企业30粉出厂价3640元/吨,麸皮出厂价2600元/吨;河北沧州任丘地区面粉企业30粉出厂价3760元/吨,麸皮出厂价2600元/吨;山东济南天桥地区面粉企业30粉出厂价3840元/吨,麸皮出厂价2600元/吨。
销售力度加大麦市高位疲软
随着国内麦价高位上涨,部分持粮主体粮源市场销售力度加大,麦价走势高位显疲态,市场购销活跃度下降。从近期产销区小麦成交情况来看,由于持粮主体销售心理价格预期较高,小麦多以底价成交或流拍,溢价成交情况不多。
11月28日,中化现代农业安徽有限公司销售4587.376吨2022年产小麦,全部成交,成交价3160元/吨。受江苏省粮油储运有限公司委托,12月2日,南方小麦交易市场竞价销售7725吨2022年泰州兴化产红小麦,全部成交,底价3170~3180元/吨(价格类型:车板价),最高成交价3265元/吨,最低成交价3170元/吨,成交均价3215元/吨。
据市场监测,截至12月初,江苏南通如东地区优质白小麦车板报价在3300元/吨左右,安徽亳州涡阳地区面粉企业普麦净粮进厂价3240元/吨左右,河南濮阳台前地区面粉企业普麦净粮进厂价3260元/吨,河北石家庄晋州地区面粉企业普麦净粮进厂价3260元/吨左右,山东菏泽单县地区面粉企业普麦净粮进厂价3270元/吨。
玉米重心上移价差明显缩窄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国内10月份猪肉进口量为16万吨,同比下降20.6%;1月至10月累计进口量为138万吨,同比下降58.8%。据统计,10月末我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少0.22%,同比增加8.44%;生猪存栏量环比增加1.21%,同比增加3.16%。
12月2日,山东省鲁粮星海经贸有限公司销售1500吨2021年吉林产玉米,全部成交,成交价3000元/吨。截至12月2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2301合约期价报收于2886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29元/吨,涨幅1.02%,期间最高价2944元/吨。
据市场监测,截至12月初,辽宁锦州港水分15%新粮平舱价2940~2960元/吨,环比上涨160元/吨;广东蛇口港水分15%玉米散粮成交价3080~3100元/吨,环比上涨120元/吨。随着国内玉米市场价格重心明显上移,小麦与玉米之间的价差呈现缩窄态势,二者之间的关联度进一步增强。
采购需求放缓麦价或将走弱
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今年国内冬小麦播种呈现“种得足、质量高、出苗好、结构优”四个特点。目前,除新疆北部、甘肃陇中和陇东局部地区进入越冬阶段以外,北方冬麦区大部处于三叶至分蘖期;苗情以一、二类苗为主,与上年同期相比,冬小麦长势偏好的占比为64.4%,持平的占比为32%,偏差的占比为3.6%。预计今年冬季(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前冬偏暖,后冬偏冷;华北东部、黄淮冬麦区大部降水偏少。
国内居民因疫情加大面粉采购力度,很大程度上透支其后期需求,这也将制约面粉加工企业整体开工率。国内麦价高位上行,更多源于疫情以及部分持粮主体惜售等因素导致的流通市场小麦阶段性供需错位,但这也将加大后期麦价下行的市场风险,尤其是在麦市供需格局整体宽松、麦价高位运行于政策价之上,且有较大数量粮源掌握在各类市场主体手中的情况下。
随着国内面粉加工企业节前阶段性备货基本结束,粮源市场采购需求将明显放缓,加之疫情管控优化导致物流情况好转,持粮主体库存小麦销售压力将加大,麦价走势或以弱势运行为主,玉米价格将很大程度上支撑麦价底部。后期随着时间推移,国家临储小麦或将加大市场投放力度、扩大投放区域,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麦市供需格局以及市场主体心理预期。建议持粮主体把握阶段性市场销售机会,加快库存小麦销售,以避免后期集中销售所带来的市场风险。
来源 粮油市场报 关键词 普麦 强麦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不能作为入市依据
随着国内面粉加工企业春节前小麦阶段性备货基本结束,粮源市场采购需求将明显放缓,加之疫情管控优化导致物流情况好转,持粮主体库存小麦销售压力将加大,麦价走势或以弱势运行为主。
近期国内疫情频发多发,一方面导致居民加大米面粮油采购力度以提高家庭保有量;另一方面导致面粉加工企业粮源规模化采购难度加大,物流成本增加较为明显。但随着面粉企业采购需求趋缓以及持粮主体库存小麦销售积极性提高,国内麦价走势高位显疲态。
疫情提振购销面粉成本高企
近期,国内疫情频发多发,导致居民加大米面粮油采购力度,提高家庭保有量,提振面粉市场购销,面粉加工企业开工率整体有所回升,大型面粉企业因其规模、渠道等优势,开工情况明显好于中小型面粉企业。
粮源采购成本增加,促使面粉企业上调面粉出厂价格。12月2日,安徽灵璧县级储备小麦粉竞价采购交易会采购1000吨2022年小麦加工的小麦粉,全部成交,成交价3520元/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价格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2月初,全国36个大中城市集贸市场和超市富强粉平均零售价2.90元/500克,标准粉平均零售价2.64元/500克。据市场监测,截至12月初,江苏徐州沛县地区面粉企业20粉出厂价3840元/吨,麸皮出厂价2580元/吨;安徽阜阳颍东地区面粉企业30~40粉出厂价3680元/吨,麸皮出厂价2620元/吨;河南商丘睢县地区面粉企业30粉出厂价3640元/吨,麸皮出厂价2600元/吨;河北沧州任丘地区面粉企业30粉出厂价3760元/吨,麸皮出厂价2600元/吨;山东济南天桥地区面粉企业30粉出厂价3840元/吨,麸皮出厂价2600元/吨。
销售力度加大麦市高位疲软
随着国内麦价高位上涨,部分持粮主体粮源市场销售力度加大,麦价走势高位显疲态,市场购销活跃度下降。从近期产销区小麦成交情况来看,由于持粮主体销售心理价格预期较高,小麦多以底价成交或流拍,溢价成交情况不多。
11月28日,中化现代农业安徽有限公司销售4587.376吨2022年产小麦,全部成交,成交价3160元/吨。受江苏省粮油储运有限公司委托,12月2日,南方小麦交易市场竞价销售7725吨2022年泰州兴化产红小麦,全部成交,底价3170~3180元/吨(价格类型:车板价),最高成交价3265元/吨,最低成交价3170元/吨,成交均价3215元/吨。
据市场监测,截至12月初,江苏南通如东地区优质白小麦车板报价在3300元/吨左右,安徽亳州涡阳地区面粉企业普麦净粮进厂价3240元/吨左右,河南濮阳台前地区面粉企业普麦净粮进厂价3260元/吨,河北石家庄晋州地区面粉企业普麦净粮进厂价3260元/吨左右,山东菏泽单县地区面粉企业普麦净粮进厂价3270元/吨。
玉米重心上移价差明显缩窄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国内10月份猪肉进口量为16万吨,同比下降20.6%;1月至10月累计进口量为138万吨,同比下降58.8%。据统计,10月末我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少0.22%,同比增加8.44%;生猪存栏量环比增加1.21%,同比增加3.16%。
12月2日,山东省鲁粮星海经贸有限公司销售1500吨2021年吉林产玉米,全部成交,成交价3000元/吨。截至12月2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2301合约期价报收于2886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29元/吨,涨幅1.02%,期间最高价2944元/吨。
据市场监测,截至12月初,辽宁锦州港水分15%新粮平舱价2940~2960元/吨,环比上涨160元/吨;广东蛇口港水分15%玉米散粮成交价3080~3100元/吨,环比上涨120元/吨。随着国内玉米市场价格重心明显上移,小麦与玉米之间的价差呈现缩窄态势,二者之间的关联度进一步增强。
采购需求放缓麦价或将走弱
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今年国内冬小麦播种呈现“种得足、质量高、出苗好、结构优”四个特点。目前,除新疆北部、甘肃陇中和陇东局部地区进入越冬阶段以外,北方冬麦区大部处于三叶至分蘖期;苗情以一、二类苗为主,与上年同期相比,冬小麦长势偏好的占比为64.4%,持平的占比为32%,偏差的占比为3.6%。预计今年冬季(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前冬偏暖,后冬偏冷;华北东部、黄淮冬麦区大部降水偏少。
国内居民因疫情加大面粉采购力度,很大程度上透支其后期需求,这也将制约面粉加工企业整体开工率。国内麦价高位上行,更多源于疫情以及部分持粮主体惜售等因素导致的流通市场小麦阶段性供需错位,但这也将加大后期麦价下行的市场风险,尤其是在麦市供需格局整体宽松、麦价高位运行于政策价之上,且有较大数量粮源掌握在各类市场主体手中的情况下。
随着国内面粉加工企业节前阶段性备货基本结束,粮源市场采购需求将明显放缓,加之疫情管控优化导致物流情况好转,持粮主体库存小麦销售压力将加大,麦价走势或以弱势运行为主,玉米价格将很大程度上支撑麦价底部。后期随着时间推移,国家临储小麦或将加大市场投放力度、扩大投放区域,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麦市供需格局以及市场主体心理预期。建议持粮主体把握阶段性市场销售机会,加快库存小麦销售,以避免后期集中销售所带来的市场风险。
来源 粮油市场报 关键词 普麦 强麦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不能作为入市依据
我是2018年入市的,截至目前一共只重仓过3个股票(我持股基本上是单吊一只)。 第一个是铁汉生态。那时候是因为在铁汉生态工作,当时老板承诺兜底,我因为啥也不懂就把手里所有的钱10万块梭哈了,结果就是10万块进去,经历了停牌半年后剩余5万块出来。这个股票得到的教训是买股票不能瞎买,一定要深入研究。 第二个是航锦科技。这个是我花时间和精力以及感情最多的一个票,是我最爱又最恨的一个票。发现他是在2020年1月6日,当时的环境是预期北斗3全球组网完成,刚好1月6日发布公告收购武汉市导航院股份,第二天集合竞价我就涨停价挂单买入了,那时候价格好像18块多,刚开始买的不多,后面慢慢研究,发现这个票预期差巨大,什么gpu、fpga、大基金二期、武汉国资委控股、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等应有尽有,都是当时的热点,那时候所有的电话会议我都找渠道弄到了会议录音听了一遍又一遍、网站上一遍遍找有没有没发现的利空、我甚至去招聘网站看各个子公司的招聘情况来研判这个公司发展前景是不是高管们说的那么好。经过一番又一番的研究,感觉逻辑越来越硬,持股信心无比巨大,甚至我把东财的签名都改成“一生一股,千亿航锦!”,我是一枚非常小的小散户,老婆还有家里人不知道我炒股,一直瞒着他们,当时是把借呗等平台的钱借出来,随着股价随着消息刺激一路狂奔到36块多,我一股没卖,后面一路回调,因为照公开披露及管理层通过电话会议、互动易透露的信息,基本面真的太硬了,于是越跌越买,所谓高位加仓,一把亏光,及时一路翻倍到巨亏,我还是坚定持有,因为自己的持股逻辑没有半点变化。后面随着北斗3全球组网完成,重新冲上了31块,我那时候挣的挺多的,32万,这对于炒股本金都是借款来的,真的算很不错的收益。但是还是没有卖,后面又是一路调整到18-19一线,在一次又一次的业绩披露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后,在想清楚了前段时间股价拉升的目的还有管理层的阴谋后,我在去年10月份左右清仓了,那时候是真的绝望了,看不到任何希望,倒亏三十多万出局(这么大的窟窿怎么补,我那时候如果自己是孑然一身,可能看不到希望都走上轻生的道路了)。这个票给我的教训是以后绝不买庄股,绝对不买只会讲故事,看不到业绩的票。虽说近期又启动(29块多了)甚至有突破前高的趋势,但是不后悔踏空了,最起码证明了自己选股的逻辑没问题。 第三个,也就是现在还一直持有的中远海控,我喜欢叫他海狗。发现这个票是在三季度报告披露后,在雪球挖掘到的,在这里感谢再次感谢红领巾传奇、轮船小水手、张平原、禅的进退、bigpenda(排名不分先后)等众大佬们!第一笔买入是11月2号,6块多,当时因为蚂蚁金服上市遇阻事件,我的借呗虽有额度15万(利息一直是万1.5),但是借不出来,于是从微粒贷(万4.5)借了三万多买入,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兼赌徒,我从那时候起就把海狗视为我翻身的机会,后面借呗又可以使用了,加上微粒贷、小米随星借、信用卡、美团等,我几乎把能借的网贷都借出来了,随着不断加仓,也开通了融资,满仓满融,成本也越来越高,那时候也比较幸运,1月份一路上涨到17块多,最高点就差四五万块钱就回本了。可能是前段时间的亏损多多少少有表现在脸上,我老婆说我整天不说话,闷闷不乐,她不知道什么原因,说我什么事都不说(去年11月6号生完宝宝,12月份搬到武汉跟我一起住,我妈也过来帮着带娃,中间经历了婆媳矛盾的巨震,虽说现在表面已和好,但是隔阂依旧在,这里作为丈夫和儿子都不称职,没有能很好的处理婆媳矛盾!),在问下,我坦白了,炒股把之前挣的倒亏了五六万,她气了个半死,要我清仓不玩了,我答应她,第二天清仓了(1月初上涨途中),然后把欠债什么的一盘算,问我外面还欠多少钱,我哪敢多说啊,就说其他都还清了,只有我姐她们一共7万,便把钱转我,要我还给我姐她们,并截图给她看。(这里说实话真的感谢老婆,气成那样还帮我解决问题)。因为一共亏损的不止跟老婆说的五六万,这时候实际上还有不到10万块钱的窟窿。再把清仓跟还我姐她们的借款截图发给老婆之后我又进去了,这时候仓位小了很多,以至于到股价17块多都没有回本,后面还是重复前面的路,搞钱,补仓,满仓满融一路经历了跌停x7,那段时间的折磨相信不少球友铭记于心,但是对于我来说,估计没有第二个人比我更绝望。好在坚持下来了,狗子终于慢慢的被市场认可了。目前狗子浮盈把航锦科技亏的三十多万赚回来净赚五十多万,计划的28左右卖掉一大半还债,留部分利润到星辰大海。 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我是2018年入市的,截至目前一共只重仓过3个股票(我持股基本上是单吊一只)。
第一个是铁汉生态。那时候是因为在铁汉生态工作,当时老板承诺兜底,我因为啥也不懂就把手里所有的钱10万块梭哈了,结果就是10万块进去,经历了停牌半年后剩余5万块出来。这个股票得到的教训是买股票不能瞎买,一定要深入研究。
第二个是航锦科技。这个是我花时间和精力以及感情最多的一个票,是我最爱又最恨的一个票。发现他是在2020年1月6日,当时的环境是预期北斗3全球组网完成,刚好1月6日发布公告收购武汉市导航院股份,第二天集合竞价我就涨停价挂单买入了,那时候价格好像18块多,刚开始买的不多,后面慢慢研究,发现这个票预期差巨大,什么gpu、fpga、大基金二期、武汉国资委控股、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等应有尽有,都是当时的热点,那时候所有的电话会议我都找渠道弄到了会议录音听了一遍又一遍、网站上一遍遍找有没有没发现的利空、我甚至去招聘网站看各个子公司的招聘情况来研判这个公司发展前景是不是高管们说的那么好。经过一番又一番的研究,感觉逻辑越来越硬,持股信心无比巨大,甚至我把东财的签名都改成“一生一股,千亿航锦!”,我是一枚非常小的小散户,老婆还有家里人不知道我炒股,一直瞒着他们,当时是把借呗等平台的钱借出来,随着股价随着消息刺激一路狂奔到36块多,我一股没卖,后面一路回调,因为照公开披露及管理层通过电话会议、互动易透露的信息,基本面真的太硬了,于是越跌越买,所谓高位加仓,一把亏光,及时一路翻倍到巨亏,我还是坚定持有,因为自己的持股逻辑没有半点变化。后面随着北斗3全球组网完成,重新冲上了31块,我那时候挣的挺多的,32万,这对于炒股本金都是借款来的,真的算很不错的收益。但是还是没有卖,后面又是一路调整到18-19一线,在一次又一次的业绩披露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后,在想清楚了前段时间股价拉升的目的还有管理层的阴谋后,我在去年10月份左右清仓了,那时候是真的绝望了,看不到任何希望,倒亏三十多万出局(这么大的窟窿怎么补,我那时候如果自己是孑然一身,可能看不到希望都走上轻生的道路了)。这个票给我的教训是以后绝不买庄股,绝对不买只会讲故事,看不到业绩的票。虽说近期又启动(29块多了)甚至有突破前高的趋势,但是不后悔踏空了,最起码证明了自己选股的逻辑没问题。
第三个,也就是现在还一直持有的中远海控,我喜欢叫他海狗。发现这个票是在三季度报告披露后,在雪球挖掘到的,在这里感谢再次感谢红领巾传奇、轮船小水手、张平原、禅的进退、bigpenda(排名不分先后)等众大佬们!第一笔买入是11月2号,6块多,当时因为蚂蚁金服上市遇阻事件,我的借呗虽有额度15万(利息一直是万1.5),但是借不出来,于是从微粒贷(万4.5)借了三万多买入,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兼赌徒,我从那时候起就把海狗视为我翻身的机会,后面借呗又可以使用了,加上微粒贷、小米随星借、信用卡、美团等,我几乎把能借的网贷都借出来了,随着不断加仓,也开通了融资,满仓满融,成本也越来越高,那时候也比较幸运,1月份一路上涨到17块多,最高点就差四五万块钱就回本了。可能是前段时间的亏损多多少少有表现在脸上,我老婆说我整天不说话,闷闷不乐,她不知道什么原因,说我什么事都不说(去年11月6号生完宝宝,12月份搬到武汉跟我一起住,我妈也过来帮着带娃,中间经历了婆媳矛盾的巨震,虽说现在表面已和好,但是隔阂依旧在,这里作为丈夫和儿子都不称职,没有能很好的处理婆媳矛盾!),在问下,我坦白了,炒股把之前挣的倒亏了五六万,她气了个半死,要我清仓不玩了,我答应她,第二天清仓了(1月初上涨途中),然后把欠债什么的一盘算,问我外面还欠多少钱,我哪敢多说啊,就说其他都还清了,只有我姐她们一共7万,便把钱转我,要我还给我姐她们,并截图给她看。(这里说实话真的感谢老婆,气成那样还帮我解决问题)。因为一共亏损的不止跟老婆说的五六万,这时候实际上还有不到10万块钱的窟窿。再把清仓跟还我姐她们的借款截图发给老婆之后我又进去了,这时候仓位小了很多,以至于到股价17块多都没有回本,后面还是重复前面的路,搞钱,补仓,满仓满融一路经历了跌停x7,那段时间的折磨相信不少球友铭记于心,但是对于我来说,估计没有第二个人比我更绝望。好在坚持下来了,狗子终于慢慢的被市场认可了。目前狗子浮盈把航锦科技亏的三十多万赚回来净赚五十多万,计划的28左右卖掉一大半还债,留部分利润到星辰大海。 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给大家讲一下我的经历,2007年1月份方正证券实习,2007年2月开户,记得买的第一只股票是中国联通,持有几个月,赚了几百2008年大学毕业,2008年乳业发生三聚氰胺事件,三鹿奶粉倒闭伊利,光明乳业,蒙牛三大乳业集团股价暴跌因为在08年之前,看过很多关于股神巴菲特的书籍巴菲特一直想买可口可乐,但一直嫌弃可口可乐的价格太贵直到可口可乐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危机普通散户,不专业的机构都将可口可乐的股票抛售了股价大跌的可口可乐,当时,巴菲特分析了基本面,这次危机不会打倒可口可乐只是让它一年的净利润下跌了后面的利润预测会反弹巴菲特在经过调研,分析后果断出手。因为收到巴菲特书籍的启发我在伊利暴跌后也买入了,一直持有到2021年,但中间减持次数太多到2021年,只剩25%的股数2008年,我还买了中国铁建,中国铁一直亏,直到2015年才大幅盈利
到现在,我总共买过30多只股票五年以上长线出现亏损的只有苏宁易购一只其他都是盈利这就是好公司长线的魅力买卖股票的前期,我都要做充分的资料阅读从2004年大一开始,我保持了平均每天3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看各类财经书籍,文章,视频央视的经济信息联播第一财经的财经夜行线凤凰卫视的金石财经财经杂志,第一财经日报04年到08年,一开始的4年,我也迷茫不知道看这么多经济新闻,有什么用,直到2009年底,通过股市,商品期货赚了人生的第一个20万,2010年到2014年的7月,是我的瓶颈期这四年没赚到钱,但我坚持了阅读,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牛市,我的股票又开始赚钱了2015年因为买了万科,让我躲过了股灾,买万科,与我看了王石的自传有关2016年买了中国建,在熊市的大环境下再次赚钱2017年,2018年都没赚到钱
2019年底买入小米集团,抄底成功,9元的价格2020年,买入云天化,再次抄底成功2021年,前面九个月没赚钱,总结了过去15年的收益情况年平均收益率接近20%但对未来,我没有信心在复制20%的收益率,自我要求是12%以上就可以了。为什么经营更丰富了,我的收益目标反而降了,因为时代不同了以2007年的汽车为例,到2020年,汽车产业经过13年的高速发展未来13年,汽车业的增速会大幅度放缓。汽车产业,很多产业的增速都远远不如那13年来的快。我国的经济体量已经很大,未来除了个别风口上的产业,还能像过去一样高增长大部分产业的增速都可能放缓到7%以内,这样的大背景下,股票收益率也不好操作。当然,市场上是有很多高手能做到20%以上的收益。我还需要继续保持每天看财经资料的习惯,也许三年后,我又有信心再次达到较高的收益。
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给大家讲一下我的经历,2007年1月份方正证券实习,2007年2月开户,记得买的第一只股票是中国联通,持有几个月,赚了几百2008年大学毕业,2008年乳业发生三聚氰胺事件,三鹿奶粉倒闭伊利,光明乳业,蒙牛三大乳业集团股价暴跌因为在08年之前,看过很多关于股神巴菲特的书籍巴菲特一直想买可口可乐,但一直嫌弃可口可乐的价格太贵直到可口可乐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危机普通散户,不专业的机构都将可口可乐的股票抛售了股价大跌的可口可乐,当时,巴菲特分析了基本面,这次危机不会打倒可口可乐只是让它一年的净利润下跌了后面的利润预测会反弹巴菲特在经过调研,分析后果断出手。因为收到巴菲特书籍的启发我在伊利暴跌后也买入了,一直持有到2021年,但中间减持次数太多到2021年,只剩25%的股数2008年,我还买了中国铁建,中国铁一直亏,直到2015年才大幅盈利
到现在,我总共买过30多只股票五年以上长线出现亏损的只有苏宁易购一只其他都是盈利这就是好公司长线的魅力买卖股票的前期,我都要做充分的资料阅读从2004年大一开始,我保持了平均每天3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看各类财经书籍,文章,视频央视的经济信息联播第一财经的财经夜行线凤凰卫视的金石财经财经杂志,第一财经日报04年到08年,一开始的4年,我也迷茫不知道看这么多经济新闻,有什么用,直到2009年底,通过股市,商品期货赚了人生的第一个20万,2010年到2014年的7月,是我的瓶颈期这四年没赚到钱,但我坚持了阅读,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牛市,我的股票又开始赚钱了2015年因为买了万科,让我躲过了股灾,买万科,与我看了王石的自传有关2016年买了中国建,在熊市的大环境下再次赚钱2017年,2018年都没赚到钱
2019年底买入小米集团,抄底成功,9元的价格2020年,买入云天化,再次抄底成功2021年,前面九个月没赚钱,总结了过去15年的收益情况年平均收益率接近20%但对未来,我没有信心在复制20%的收益率,自我要求是12%以上就可以了。为什么经营更丰富了,我的收益目标反而降了,因为时代不同了以2007年的汽车为例,到2020年,汽车产业经过13年的高速发展未来13年,汽车业的增速会大幅度放缓。汽车产业,很多产业的增速都远远不如那13年来的快。我国的经济体量已经很大,未来除了个别风口上的产业,还能像过去一样高增长大部分产业的增速都可能放缓到7%以内,这样的大背景下,股票收益率也不好操作。当然,市场上是有很多高手能做到20%以上的收益。我还需要继续保持每天看财经资料的习惯,也许三年后,我又有信心再次达到较高的收益。
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进口玉米成本不断下滑随着美国玉米的上市,国际玉米价格表现疲软。统计数据显示,本年度迄今,美国产玉米出口销售总量处于1835万吨,同比降低48.2%,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开始进口巴西玉米,继而减少了美国玉米的进口量,并且墨西哥的需求前景也令人担忧。墨西哥计划从2024年禁止进口转基因米。美国计划对墨西哥采取法律行动,声称这违反了美墨加的贸易协定(usmca)。此外,近期,印度也宣布取消今年9月对碎米等部分大米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这也给玉米市场构成一定的偏空影响。目前,我国进口玉米成本不断下滑,叠加美国内河运输问题逐步缓解,使得美湾近月船期fob升贴水大幅下跌。当前我国进口1月船期美国玉米到岸价格为364美元/吨,折合进口玉米到达我国到港的理论成本在2917元/吨左右,为最近三个半月的最低点,下降幅度达500元/吨。并且,我国放开进口巴西玉米,而巴西玉米近月船期到达我国南方港口的成本处于2700元/吨,这较美国玉米仍低较多,继而继续压制国内玉米市场。
进口玉米成本不断下滑
随着美国玉米的上市,国际玉米价格表现疲软。统计数据显示,本年度迄今,美国产玉米出口销售总量处于1835万吨,同比降低48.2%,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开始进口巴西玉米,继而减少了美国玉米的进口量,并且墨西哥的需求前景也令人担忧。墨西哥计划从2024年禁止进口转基因米。美国计划对墨西哥采取法律行动,声称这违反了美墨加的贸易协定(usmca)。此外,近期,印度也宣布取消今年9月对碎米等部分大米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这也给玉米市场构成一定的偏空影响。
目前,我国进口玉米成本不断下滑,叠加美国内河运输问题逐步缓解,使得美湾近月船期fob升贴水大幅下跌。当前我国进口1月船期美国玉米到岸价格为364美元/吨,折合进口玉米到达我国到港的理论成本在2917元/吨左右,为最近三个半月的最低点,下降幅度达500元/吨。并且,我国放开进口巴西玉米,而巴西玉米近月船期到达我国南方港口的成本处于2700元/吨,这较美国玉米仍低较多,继而继续压制国内玉米市场。
金融界12月7日消息 今日恒生科技指数低开后震荡,平安好医生涨逾6%,阿里健康涨超5%,小鹏汽车、理想汽车涨超2%,京东健康亦涨超2%,中芯国际、哔哩哔哩、蔚来涨超1%,华虹半导体、明源云、网易、美团、阿里巴巴、金山软件等跌超1%。 截至发稿,港股恒生指数跌0.39%,报19365.54点,恒生科技指数跌0.04%,报4159.36点,国企指数跌0.47%,报6621.5点,红筹指数跌0.26%,报3633.51点。 大型科技股中,阿里巴巴-sw跌1.22%,京东集团-sw跌0.42%,小米集团-w跌0.53%,网易-s跌1.58%,美团-w跌1.5%,快手-w涨0.71%,哔哩哔哩-w涨0.94%。
金融界12月7日消息 今日恒生科技指数低开后震荡,平安好医生涨逾6%,阿里健康涨超5%,小鹏汽车、理想汽车涨超2%,京东健康亦涨超2%,中芯国际、哔哩哔哩、蔚来涨超1%,华虹半导体、明源云、网易、美团、阿里巴巴、金山软件等跌超1%。
截至发稿,港股恒生指数跌0.39%,报19365.54点,恒生科技指数跌0.04%,报4159.36点,国企指数跌0.47%,报6621.5点,红筹指数跌0.26%,报3633.51点。
大型科技股中,阿里巴巴-sw跌1.22%,京东集团-sw跌0.42%,小米集团-w跌0.53%,网易-s跌1.58%,美团-w跌1.5%,快手-w涨0.71%,哔哩哔哩-w涨0.94%。
随着美国玉米的上市,国际玉米价格表现疲软。统计数据显示,本年度迄今,美国产玉米出口销售总量处于1835万吨,同比降低48.2%,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开始进口巴西玉米,继而减少了美国玉米的进口量,并且墨西哥的需求前景也令人担忧。墨西哥计划从2024年禁止进口转基因米。美国计划对墨西哥采取法律行动,声称这违反了美墨加的贸易协定(usmca)。此外,近期,印度也宣布取消今年9月对碎米等部分大米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这也给玉米市场构成一定的偏空影响。 目前,我国进口玉米成本不断下滑,叠加美国内河运输问题逐步缓解,使得美湾近月船期fob升贴水大幅下跌。当前我国进口1月船期美国玉米到岸价格为364美元/吨,折合进口玉米到达我国到港的理论成本在2917元/吨左右,为最近三个半月的最低点,下降幅度达500元/吨。并且,我国放开进口巴西玉米,而巴西玉米近月船期到达我国南方港口的成本处于2700元/吨,这较美国玉米仍低较多,继而继续压制国内玉米市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随着美国玉米的上市,国际玉米价格表现疲软。统计数据显示,本年度迄今,美国产玉米出口销售总量处于1835万吨,同比降低48.2%,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开始进口巴西玉米,继而减少了美国玉米的进口量,并且墨西哥的需求前景也令人担忧。墨西哥计划从2024年禁止进口转基因米。美国计划对墨西哥采取法律行动,声称这违反了美墨加的贸易协定(usmca)。此外,近期,印度也宣布取消今年9月对碎米等部分大米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这也给玉米市场构成一定的偏空影响。
目前,我国进口玉米成本不断下滑,叠加美国内河运输问题逐步缓解,使得美湾近月船期fob升贴水大幅下跌。当前我国进口1月船期美国玉米到岸价格为364美元/吨,折合进口玉米到达我国到港的理论成本在2917元/吨左右,为最近三个半月的最低点,下降幅度达500元/吨。并且,我国放开进口巴西玉米,而巴西玉米近月船期到达我国南方港口的成本处于2700元/吨,这较美国玉米仍低较多,继而继续压制国内玉米市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金融界12月6日消息 今日早间,恒生科技指数低开2.78%,开盘后有所反弹,目前跌幅收窄至0.5%左右。 成分股中,京东健康涨近5%,阿里健康涨超3%,快手、携程集团涨超2%,中芯国际涨超1%,哔哩哔哩、小鹏汽车跌超5%,网易、蔚来跌超4%,理想汽车跌超3%,阿里巴巴、京东集团跌超2%,海尔智家跌1.5%。 大型科技股中,阿里巴巴-sw跌2.7%,京东集团-sw跌2.4%,小米集团-w跌1.39%,网易-s跌4.93%,美团-w涨0.63%,快手-w涨2.44%,哔哩哔哩-w跌5.06%。 截至发稿,港股恒生指数跌0.46%,报19428.39点,恒生科技指数跌0.51%,报4216.51点,国企指数跌0.56%,报6668.6点,红筹指数涨0.36%,报3634.52点。
金融界12月6日消息 今日早间,恒生科技指数低开2.78%,开盘后有所反弹,目前跌幅收窄至0.5%左右。
成分股中,京东健康涨近5%,阿里健康涨超3%,快手、携程集团涨超2%,中芯国际涨超1%,哔哩哔哩、小鹏汽车跌超5%,网易、蔚来跌超4%,理想汽车跌超3%,阿里巴巴、京东集团跌超2%,海尔智家跌1.5%。
大型科技股中,阿里巴巴-sw跌2.7%,京东集团-sw跌2.4%,小米集团-w跌1.39%,网易-s跌4.93%,美团-w涨0.63%,快手-w涨2.44%,哔哩哔哩-w跌5.06%。
截至发稿,港股恒生指数跌0.46%,报19428.39点,恒生科技指数跌0.51%,报4216.51点,国企指数跌0.56%,报6668.6点,红筹指数涨0.36%,报3634.52点。
农产品1、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截至11月30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7035万吨,同比增加537万吨,收购进度明显快于去年同期。2、隆平高科发布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625号》,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定通过了公司及下属公司自主培育或与他方共同培育的43个水稻新品种、42个玉米新品种。3、国家统计局: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2年11月下旬与11月中旬相比,13种产品价格上涨,35种下降,2种持平。其中,生猪(外三元)本期价格环比下降7.4%,普通混煤(4500大卡)本期价格环比下降12.7%,尿素(小颗粒)本期价格环比增长4.1%。4、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国际食品价格指数11月总体稳定,谷物、肉类、乳制品国际价格下跌,基本抵消植物油和食糖报价涨幅。另外,粮农组织将2022年谷物产量预测下调至27.56亿吨,同比下降2%,其中小麦产量预报下调至7.812亿吨。5、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农食品部)4日表示,今年前11个月农业食品出口额同比增加4%,为80.8亿美元,创下历年同期最高纪录。
农产品
1、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截至11月30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7035万吨,同比增加537万吨,收购进度明显快于去年同期。
2、隆平高科发布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625号》,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定通过了公司及下属公司自主培育或与他方共同培育的43个水稻新品种、42个玉米新品种。
3、国家统计局: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2年11月下旬与11月中旬相比,13种产品价格上涨,35种下降,2种持平。其中,生猪(外三元)本期价格环比下降7.4%,普通混煤(4500大卡)本期价格环比下降12.7%,尿素(小颗粒)本期价格环比增长4.1%。
4、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国际食品价格指数11月总体稳定,谷物、肉类、乳制品国际价格下跌,基本抵消植物油和食糖报价涨幅。另外,粮农组织将2022年谷物产量预测下调至27.56亿吨,同比下降2%,其中小麦产量预报下调至7.812亿吨。
5、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农食品部)4日表示,今年前11个月农业食品出口额同比增加4%,为80.8亿美元,创下历年同期最高纪录。
【粮农组织:全球食品价格降至近一年前水平】财联社12月3日电,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日发布报告显示,国际食品价格指数十一月总体稳定,谷物、肉类、乳制品国际价格下跌,基本抵消植物油和食糖报价涨幅。11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35.7点,环比微跌。与2021年11月相比,当前指数同比涨幅仅为0.3%。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11月环比下跌1.3%,但同比仍高出6.3%。世界小麦价格和玉米价格11月环比分别下跌2.8%和1.7%,部分归因于“黑海粮食倡议”的延期实施。与此同时,国际大米价格11月则上涨2.3%。
【粮农组织:全球食品价格降至近一年前水平】财联社12月3日电,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日发布报告显示,国际食品价格指数十一月总体稳定,谷物、肉类、乳制品国际价格下跌,基本抵消植物油和食糖报价涨幅。11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35.7点,环比微跌。与2021年11月相比,当前指数同比涨幅仅为0.3%。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11月环比下跌1.3%,但同比仍高出6.3%。世界小麦价格和玉米价格11月环比分别下跌2.8%和1.7%,部分归因于“黑海粮食倡议”的延期实施。与此同时,国际大米价格11月则上涨2.3%。